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中国加强大宗商品进出口和储备调节 有力防范大宗商品供应风险

来源:国际商报2021-06-22 08:52:13

6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采取推动进口多元化、构建大宗商品稳定的贸易渠道等一些措施,持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助力保供稳价

生意社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18日,山东日照棕榈油市场的棕榈油市场报价为7880元/吨,比前一交易日下降120元/吨。经历了去年4月以来的大幅涨价,从今年6月起,棕榈油价格开始持续大幅回落。

在国内棕榈油价格下降的同时,棕榈油进口在持续上升。商务部对外贸易司数据显示,5月16日-31日进口商报告中国棕榈油进口实际装船21.61万吨,同比上升39.76%;5月进口预报装船36.55万吨,同比上升18.19%。

中辉期货研发中心分析师贾晖认为,此轮棕榈油价格下降得益于棕榈油进口增加,缓解了国内库存紧张的局面。

这是进口助力国内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的一个案例。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铁矿砂、原油和大豆等商品进口量价齐升,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6%、2.3%、12.8%,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2.7%、9.1%、18.7%。此外,钢材进口增长了11.6%,进口均价同比上涨9.8%。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最近在谈中国外贸运行情况时表示,1-5月,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拉高了进口增速,进口比去年同期增长25.9%,创下10年来同期最高水平。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晓依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由三大原因造成:一是全球市场需求回升,但不同经济体生产恢复不均衡,主要供给国的生产和供应恢复明显滞后,运输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二是发达国家延续宽松货币政策,推高了粮食、能源、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三是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出口需求旺盛,进一步拉动了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

在供需失衡的背景下,扩大大宗商品进口对增加供给、推动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保供稳价有重要作用。

5月份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接连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重视发挥进口对供需双向调节的积极作用渠道。其中,5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时明确了三大举措,提出要多措并举加强供需双向调节。进口方面对生铁及废钢等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等政策,促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会议要求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大宗商品进出口和储备调节,推进通关便利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保供稳价能力。

在6月3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商务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积极推进进口多元化,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大宗商品稳定贸易渠道。

加强双向调节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对供应链产业链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及时采取税收政策鼓励进口,抑制出口,保障钢铁等大宗商品供给。

自5月1日起,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调整部分钢铁产品关税。其中,对生铁、粗钢、再生钢铁原料、铬铁等产品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适当提高硅铁、铬铁、高纯生铁等产品的出口关税,调整后分别实行25%出口税率、20%出口暂定税率、15%出口暂定税率。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也发布公告称,自2021年5月1日起,取消146种钢铁相关产品出口退税。

专家认为,减少出口、增加进口有利于增加国内大宗商品的供给,可以对保供稳价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大宗商品进口一方面增加了中国大宗商品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将国际市场涨价的行情传导到国内,量和价以及供与需的博弈最终会达到平衡。

李晓依表示,中国对铁矿石、原油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且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同时,中国在这些大宗商品上缺少定价权,只能被动承受价格波动的风险,加上国内需求大,导致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

李晓依认为,中国在加强大宗商品进出口和储备调节,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角度来看,有力防范大宗商品供应风险,有助于遏制商品价格上涨从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传递,在生铁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政策助力大宗商品市场保供稳价可以多举措发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进口关税和流通环节费用等,降低企业进口的制度性成本。二是完善进口供应体系,加强与更多主产国合作,帮助企业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有利于寻找价格更低的货源,提高议价权。三是支持企业与供应方建立长期稳定供应关系,签订长期贸易合同。四是鼓励企业采取投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加大对海外矿产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五是鼓励企业间加强合作,提高运费议价能力。六是充分发挥进口贸易促进示范区作用,创新监管模式和服务。七是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期现货市场的监管。(记者 吴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