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老地名重新融入市民生活 焕发生机

来源:南京日报2021-10-12 10:40:44

近日,我市大牛首巷、小牛首巷两个老地名在消失28年后被重新启用。曾经只有口头约定的“能仁里”,也获得了“官方认证”,正式挂牌成为道路名称。

古人云:地名有自谁能考,相业无闻姓却传。老地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承载着城市记忆和市民情感。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文化名城,更是拥有众多独具特色与内涵的老地名。遗憾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个老地名消失湮灭,其背后的典故也渐渐被人遗忘。地名的生命力在于使用。今天,我们保护老地名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老地名。无论“复活”或创造性命名,都是在修复和延续城市文脉,让老地名重新融入市民生活,重新焕发生机。

导致老地名消失的原因很多,包括地理实体消失、老地名被新地名取代、地名规范化管理等。但或多或少,都归因于对老地名的历史价值不够重视,而且受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一批老地名因“含义粗俗”被更名,如土城头路因“不够现代”,被改为晨光路;破布营因“名称不雅”,被改为正洪营。可现在看来,老南京的历史信息与独特味道,恰恰就藏在老地名的“俗气”里。城市地名的形成,本就源自民间市井,成于口耳相传,有阳春白雪,也不乏下里巴人。事实上,时至今日,南京人仍然对破布营津津乐道,也仍然习惯把晨光路叫作土城头路,可见老地名生命力之顽强。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不能以割断历史为代价。近年来,保护和抢救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老地名,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老地名的“复活”和活用,虽有一点亡羊补牢的意味,却是城市面向未来发展,必须为之的反思和纠错。据媒体报道,从2006年起,我市通过重新启用的方式,已经“复活”了多个批次的老地名,具体方式有原址启用、挂牌立碑、以老地名命名住宅小区、命名公交站等。南京地名专家薛光指出,这种“复活”不是一哄而上,也不是简单的重新使用,一定要传承与创新并行。老地名是符号,也是载体。我们要通过地名的标识和使用,挖掘和讲述城市历史故事,提升和优化整个街区的文化氛围,让城市文化血脉穿越时空流淌,让一个个老地名成为展示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

冯骥才在《地名的意义》中说:“如果你崇敬这地方的文化,这地名就是一种尊称;如果你对这地方有情感,这地名就是一种深挚的爱称。”我们希望有更多老地名融入现代生活,刻印在南京的地图路牌上,出现在公交地铁的报站声中。从某种角度说,留住老地名,也就留住了城市里的乡愁。(刘大山)

关键词: 历史 沉淀 承载 名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