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正文

10问中国经济

来源:成都商报2021-10-25 14:47:52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主要数据日前均已出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在总体“稳”的基础上继续向着高质量发展“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速回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国多地限电……全球疫情走势和经济走势趋于复杂,一些新情况和老问题交织叠加,风险挑战依然不减。

新华社记者近日梳理了十大社会关切、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作出回应。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走势,中国经济后劲何在?

相比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第三季度同比增速回落至4.9%。但相比今年一季度18.3%、二季度7.9%的经济增速,三季度增速“破5”却颇受关注,甚至引发一些担忧声音。

季度增速放缓原因何在?

基数效应是一大因素。-6.8%,3.2%,4.9%,6.5%,中国经济在去年四个季度划出的这条上扬线,预示着今年中国经济走势必然会“前高后低”,而且坡度比较陡峭。

短期性因素也带来一定冲击。下半年以来,国内疫情局部多点散发,河南、山西先后遭受暴雨洪灾,加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多重因素,经济复苏之路遭遇困难。

多重风险挑战下,中国经济“稳”的特征依然鲜明,并且亮点突出。

“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

前三季度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运行;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95%;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物价总水平低位平稳;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依然保持高位增长,外汇储备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两年平均增长均为两位数;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2.5%、57.8%、43.1%……

企业利润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9.5%,比2019年同期增长42.9%;前三季度,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态势总体平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6.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7%,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目前,国际机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今年仍能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

纵观大势,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也必将会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消费投资后劲怎样,

扩内需这盘棋该如何下?

消费和投资是实现扩大内需的“双引擎”。今年上半年,内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80%。

消费在回暖。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57亿元,同比增长16.4%,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4%,比上月加快1.9个百分点,市场销售进一步加快。

投资也不乏亮点。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实现稳定增长。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高于全部投资增速7.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7%。

但也要看到,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均较上半年有所放缓。疫情反复对服务消费、接触性消费造成持续负面影响;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及疫情和汛情影响,投资增速放缓。

未来消费走势如何?鉴于去年基数因素,今年消费增速总体将呈现“前高后低”格局,10月份乃至整个四季度消费仍将延续平稳恢复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44万亿元。

总体而言,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升级势头明显,消费复苏基础仍然稳健。

投资稳定增长也有支撑基础。连日来,浙江、天津、湖南等多地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开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扩大有效投资的“路线图”已然绘就,102项重大工程项目稳步推进。未来几个月,更多扩内需举措的出台,有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更有效激发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外贸“高光时刻”能否持续,

如何稳主体稳订单?

外贸,在最新出炉的中国经济三季报中,可谓是众多数据中表现十分亮眼的一个——

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8.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7%,特别是9月出口异常强劲,同比增长达28.1%,远超市场预期,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外贸的“高光时刻”,源于中国有效防控疫情的“红利效应”,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体现、外贸韧性与实力的凸显。

亮眼数据背后,并非没有隐忧。纵观今年以来的外贸数据,从季度看,一、二、三季度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从月度看,9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速较8月份回落了3.5个百分点。

外贸“高光时刻”能持续多久?

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加速,外部需求增大,将会对中国出口产生进一步拉动作用;但另一方面,防疫物资出口量剧增等“一次性因素”也会逐步消退。正反因素相互影响,外贸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

展望未来,尽管四季度进出口增速或略有回落,但我们依然有理由充满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外贸量稳质升的发展态势有较好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国外贸附加值及出口产品水平不断提升,一系列稳外贸举措陆续落地,助力缓解外贸企业担忧。

根据有关部门监测,到明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重点外贸企业订单依然充足。可以预见,全年进出口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在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外贸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好?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更加鲜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动能持续增强。特别是工业产能利用率处于较好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教育、卫生等补短板投资增速快于全部投资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持续巩固。

但与此同时,受国内经济加快恢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一些资源型行业再度呈现扩张态势,“两高”项目上马有所抬头,上半年9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

相关分析人士警示,随着国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主要经济体产能开始恢复,要警惕出口回调后可能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抬头。

这些现象,凸显供给侧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也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

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到专项检查,多地被点名曝光;高耗能行业用电得到严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随着一系列务实举措相继落地:9月份,粗钢、钢材、电解铝等产量在上半年分别创出近年单月新高后继续回落,钢材出口量也已从上半年的高位回落至500万吨以下。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足以阻止其出台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优先考虑的是长期的结构性改革,而非短期增长。”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分析称,前三季度9.8%的增速,远高于6%以上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这为中国摆脱传统增长模式提供了“机会之窗”。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行百里者半九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持久战。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抓住这条主线,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中国经济必定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如何有效应对限电问题,

今冬明春如何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9月中旬以来,全国电力供需紧张,一些地区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9月23日至26日,个别地区出现拉闸限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个冬天,中国能否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剑指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10月19日晚,国家发展改革委连发三文,表示将采用包括依法对煤炭价格实施干预等一系列必要措施,促进煤炭市场回归理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加快释放煤炭产能。9月底以来,已核增一批生产煤矿,日均产量已比9月份增加了120万吨以上,10月18日的日产量已超过1160万吨,创今年新高。

国家能源局日前通知,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进一步提高电力供应能力。

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由现行的上浮不超过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15%,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

今冬明春,如何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国家相关部门近期多次表态,全力保障今冬明春民生用电和用气。

为确保民生用热用电供应稳定、价格平稳,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发电供热用煤和民生用气中长期合同全覆盖。目前绝大部分省份合同签订率达到或接近100%,部分省份中长期合同煤炭缺口已落实煤源,正在抓紧签约。

同时,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和企业坚持民生优先,科学制定有序用能方案,确保民生用能不受影响。

全球供应链新一轮重构,

中国如何掌握主动权?

部分国家逆全球化而动,叠加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畅通带来空前挑战。从防疫物资短缺、生产停摆,到疫苗供应不足、制造业“缺芯”,供应链风险问题正在世界范围内愈发凸显。

这种形势下,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会否给中国产业链安全带来挑战?

就中国市场而言,确有一些在华外资企业加快布局调整。特别是疫情发生之后,时而有外资企业宣布关停中国工厂的消息,一度引发担忧。

但要看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布局一直在动态调整之中,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变化,有些跨国企业会离开,一些新的企业也会进入。但总体看,外资企业进的多、出的少,增的多、减的少。对于一些中低端产业的迁出,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也顺应中国高质量发展趋势。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又如何在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中掌握主动权?

疫情冲击下,中国供应链表现出了强大韧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未来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重要而紧迫。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正在补链强链行动上不断发力。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调动生产要素活力和红利;加大对区域和全球的分散化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推出更多扩大开放举措,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中国才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如何看待“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

实现共同富裕靠什么?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亮相”,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又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如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

从全面性上看,共同富裕是14亿人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从差异性上看,我国不同地域、城乡间的资源禀赋不同,每个个体的能力和素质也存在差异。共同富裕绝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人同时富裕,也不可能不同区域、不同人群达到整齐划一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从阶段性上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要保持历史耐心,不能超越实际发展阶段;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

实现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是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

共同富裕不是养懒汉,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

共同富裕更不是“吃大锅饭”,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实现共同富裕,有效办法之一是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其中,慈善等第三次分配是在自愿基础上,起到改善分配结构的补充作用,不是强制的,国家税收政策要给予适当激励,不能曲解为“劫富济贫”。

在“分好蛋糕”的过程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推动我国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看待规范部分行业发展,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将带来什么?

近段时间,有关部门针对资本无序扩张、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出台了系列监管举措。

伴随着监管部门对一些行业加强规范,出现了少数“打压民营经济”的曲解和杂音,这是毫无根据的。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0)》显示,从垄断行为看,涉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结案数量较多。从领域看,涉及公用事业、医药等领域的反垄断执法较多。

这充分证明,反垄断,针对的是违法违规行为,而不是针对特定所有制企业,更不是针对特定所有制的特定企业。

资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经过数十年持续发展,已经积聚起巨大的资本能量。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就是要通过引导和规范,让资本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与社区商贩争夺最后一块“铜板”。

应该看到,通过严格执法、完善规则,部分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垄断和竞争失序行为得到纠正,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也受到民众和业界的广泛认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怎样开好局?

2021年,中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振兴又如何布局落子,国内外对此十分关注。

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到今年9月底,全国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约500万人。从监测情况看,应该说,能够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布局谋篇的关键就是聚焦“两个确保”“两个要害”和“两个开好局起好步”——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前三季度,“三农”工作呈现“两稳”“两进”的势头:

“两稳”方面,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夏粮、早稻、秋粮全面增产,“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明年更好全面推进提供保障。

“两进”方面,农业现代化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通过、启动种质资源普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现代化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乡村建设行动等积极部署,取得一系列进展。

踏上新征程,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仍在“三农”,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如何守牢金融防风险底线,

怎样处理稳增长和防风险关系?

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个别企业出现债务风险,准确判断当前金融风险形势十分重要。

面对老问题新情况交织,如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首先要稳妥处理好个别企业的风险问题。应看到,个别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是个案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外溢性总体可控。目前,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依法依规开展风险处置化解工作。

与此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做好试点工作。就当前整个房地产市场而言,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

守牢安全底线,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进入下半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迹象逐步显现,国际上则面临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可能转向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对金融部门是一个考验。

守牢安全底线,要压实各方责任,形成合力。

防范金融风险,不仅需要金融管理部门扎牢制度的笼子,也需要地方政府担起相应的责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落实地方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

当前,一些区域性金融风险隐患仍然存在。这些风险的处置与化解尤需地方政府压实责任,防止地方财政风险、行业风险、区域经济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着力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助力中小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经济兴,金融兴;金融活,经济活。当下,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有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金融风险,以金融活水助力中国经济稳健前行。据新华社

关键词: 中国经济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