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消费 > 正文

徐州:社区经济逐渐开始引领我市消费的新风口

来源:徐州日报2021-09-26 13:35:02

走出家门,15分钟能去哪里?徐州的老百姓有很多选择——“去邻里中心买菜!”“去云龙区图书馆看书!”“去花店学插花!”……一把菜、一本书、一捧花,映射出居民节节攀升的幸福感。

社区是城市最小的“细胞”,社区经济就是一座城市消费系统的“毛细血管网”。随着“15分钟生活圈”日渐成熟,尤其是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社区经济逐渐开始引领我市消费的新风口。

我市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如何?商业模式、服务质量等与群众需求是否匹配?对徐州居民来说,新的社区经济业态怎样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记者通过广泛走访调查,以数据为笔,为我市社区经济描边画线,带你深入了解这片熟悉而陌生的经济蓝海。

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

市民越来越青睐“家门口的消费圈”

与商圈经济重视人流量和边界感较弱不同,社区经济面对的是固定人群,更重视体验感和边界感,拉的都是回头客,赚的都是“熟人”的钱。

这就决定了,社区经济带给居民的是一种“我说了算”的买方市场体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和社交软件的加持,这种边界感和掌控感极强的消费体验,越来越受到居民的青睐。

“我一般6点多起床,在小区里晨跑完,去小区门口的包子铺买3份早餐。晚上下班了,就陪孩子去小区对面的乐器行上钢琴课或者去门口的美容院做个SPA。”家住紫金东郡社区的赵女士告诉记者,除了上班,她平时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家附近,平时的生活休闲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赵女士的生活状态也是徐州许多居民生活现状的缩影。

随着徐州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越来越强。同时,城镇化的进展推动城市范围逐渐扩大,商业布局更趋于离散化、多元化,在很多居民看来,日趋丰富成熟的社区商圈已经基本满足了他们日常的生活需求,再不必像过去的人们一样,必须要跑到市中心或者次中心才能满足“过把瘾”的消费需求了。

记者采集了1000位城市居民的消费数据,其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之内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0%-30%”的群众达到了38.27%,占比在30%-60%的达到了24.69%。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社区消费圈,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调查同时显示,我市社区服务业态较为丰富,主要包括生活服务、娱乐休闲、医疗服务、幼儿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等六大类。其中,超市、餐饮是社区居民需求度最高的两种服务业态,紧随其后的是休闲娱乐和医疗服务。

集中性与趋同性,是社区经济最为明显的外显特征。例如,便利店因其满足顾客应急需求的便利性,在小区周边大幅扩张,悦客便利、厚德便利、华润苏果便利店等一系列连锁便利店密集布点。在云龙区一条社区商业街上,短短1000米的距离内,街道两边共有5家综合便利店和4家生鲜蔬果店,每一家的生意都不错。而这种趋同性,如果放在商圈经济里,基本上只能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

近年来,在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各种生活服务类业态在社区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咱们徐州爱吃火锅的人很多,有时候懒得跑出去吃,在家吃更惬意。居民有了这种需求,我们就开了这个食材店。”阳光社区一家火锅食材店的老板说,店里从菜品、蘸料到工具一应俱全,“吃货”们经常在微信上联系他,问他最近有什么新口味或者新食材到店,经常一个电话打来,不出10分钟,火锅套餐送到家门口。

记者观察发现,儿童托管、宠物寄养、美容健身、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洗车维修、菜鸟驿站……这些新兴业态在全市主要社区基本都已覆盖。一些全国性的品牌机构也在不断向社区领域下沉,社区经济的业态随着需求的增加正在日渐多元,服务模式日趋完善。

从纯实体到线上线下交融

“强互动”的特性让社区经济更有人情味

“小时候住平房,那会儿街坊邻里天天串门儿,亲近得很。后来搬上了楼房,邻居们都成了住在对面的陌生人。最近几年,小区业主群又把邻居的距离拉近了,又找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那个感觉……”住在雍景新城的王先生感慨道。

从社区内的小商铺、小吃店,到社区商业街,再到社区商业中心,社区成为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记录者”。社区商业更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感,将社交+情感融入到社区中,通过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多元的服务,“圈地”引流,打造社会消费的“新黄金地带”。

“老板,明天稍晚一点给我送牛奶,早晨我要出去一趟。10点左右吧!”“没问题。”枫林天下小区商业街的鲜奶坊店主经营着一个客户微信群,每天晚上,客户们会把第二天的需求告诉她,多送或者少送一瓶、送奶时顺便带包面包……各种需求一一满足,她与很多顾客慢慢地也成为了朋友。

“大商场的服务员会有距离感,冷冰冰的利益关系,而跟小区里这些店主打交道都很亲切,像家人一样,买完东西顺便聊聊天,这是我喜欢在家门口买东西的一个重要原因。”居民王丽说。

除了物理距离上的亲近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让社区经济从原来的纯实体逐渐发展为线上+线下的结合,虚拟社区和真实社区逐渐开始重叠,社区居民在虚拟空间有了更多“情感联结”。

“孩子最近拉肚子,哪里有益生菌卖啊?求助”“社区医院就有,三联和二联的都有”……这是卧牛社区业主群里的一段对话。如今,各个社区基本都有业主群,业主群已经不仅仅用于沟通小区建设事宜,更多地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手段。而社区商业的运营者们通常也会积极加入这些业主群,联络感情的同时,方便吸纳新客户,服务老客户。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城市跳动的节奏。在主要商圈被“冷冻”的同时,社区经济却被激活了任督二脉。业主微信群、客户微信群、各类QQ群交流愈发频繁,各类商业资源快速向社区下沉,社区经济活跃起来。

业主群资源交换、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的运用、实体超市的线上配送服务、社区团购、美团买菜、直播带货……诸多电商平台精准对接社区消费需求,抢占市场份额,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衣、食、住、行、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服务社区和实现企业效益之间实现了“双赢”。

电商对于社区商业的发展具有“破局”的意义,社区新零售也因此成为群雄并起的“风口”。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管理

社区经济的成熟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调查表明,对比过去,我市居民对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已从基本的“居住+采购”,转变为“居住+采购+社交+智能”。居民对多元化、高品质的社区服务需求,也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年,社区商业发展被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政策措施,推动社区商业进一步发展。《江苏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徐州要科学布局、均衡配置,打造15分钟城镇社区生活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7年,徐州市出台了《徐州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形成7类21项涉及社区功能配置、服务供给、居民生活的“统一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我市社区建设目标。

智能化与规范化,是各级政府赋能社区经济的主要方式。

为减少群众聚集,保障群众生活质量,鼓楼区引入“马上到家”智慧社区平台,为居民提供各种便民、社交、家政、医疗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并不定期推出特价、闪购、团购等优惠活动,构建起一个集政务、商务、社交功能于一体的“云上家园”。

云龙区则引入品牌连锁经营企业,鼓励商贸流通、健康养老、商业地产开发等领域企业参与社区商业中心建设和运营,丰富充值缴费、代收货物、托幼托老等便民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我们社区的街坊中心设置了便民街区、生鲜超市、便利店、餐饮、浴室、药店等业态,为居民提供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娱’的一站式服务。”云龙区汉风街道蝶梦社区党委书记周雪告诉记者,汉风街道是新城片区第一个纯城市化社区,“人才家园街坊中心”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充当了“客流发动机”,增强了与购物者的黏性,打造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塑造出品牌化、规模化的社区形象。

调查显示,我市48.15%的居民对当前的社区商业服务满意,27.16%的居民感到非常满意。

但相比一线城市更为成熟的社区经济模式,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市社区经济在地域上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平衡问题,业态上仍以粗放型服务为主,数据化和智能化尚未深刻融入社区商业。“十四五”期间,我市应进一步唤起社区活力,从顶层设计上为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鼓励社区服务在特、专、精上做文章,打造多元化、本地化的社区经济产品。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社区商业服务模式,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推动社区商业优化供给、转型升级。(曲美慧 李悦悦 王春莹 刘玉慧 唐婧)

关键词: 社区 经济 智能 转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