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消费 > 正文

安庆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来源:安庆新闻网2022-01-21 11:22:59

近年来,安庆市各地以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为突破口,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废菌棒再利用 长出好蘑菇

1月13日上午,怀宁县江镇镇新合村平菇生产基地大棚内,生长在菌棒上的平菇圆滚滚、白嫩嫩。几名工人在菌棒之间忙着采摘、搬运平菇。

让人想不到的是,生长平菇的菌棒来自于废物再利用。近年来,新合村大力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木耳村”,然而,每年近40万棒的废弃菌棒如何处理却成了难题。

新合村党总支副书记何东苗介绍,废弃菌棒外面套有塑料薄膜,而菌棒中的菌渣及伴有木耳菌丝的木屑很难自然分解,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占地方,还污染环境。“以前的处理方法往往是就近深埋,但随着数量越来越多,深埋只能选择更远的地方,不仅费时费力,每次请挖机及运输车辆的费用也高达两万多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0年,新合村曾和一家花卉公司合作,将废弃菌棒中的菌渣制成有机肥料,希望通过无害化的方式处理这些废菌棒,但在尝试一段时间后,最终因人工成本较高而不得不放弃。

2021年,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新合村投入2万余元,购买了分离机、窝口机等设备,将木耳种植基地中的废旧菌棒进行拆除破碎,并加入麦麸、稻糠等培养料,重新制成平菇菌棒,发展蘑菇产业。

再利用的废菌棒,能产生较好的效益吗?何东苗笑着说,每个平菇菌棒能产2斤左右的平菇,毛收入为七至八元,利润可观。“我们现在培育的平菇品种优、栽培周期短、菇盖大、菇体韧性好、肉质厚,深受消费者喜爱,十分畅销。”

“我在平菇生产基地干活,活不重,半年能挣一万多,家里农活啥事儿也一点儿不耽误。”大棚内,60多岁的村民张秀英说。

何东苗介绍,目前,平菇产业不仅给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而且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预计每年带动村民务工增收20余万元。

“无用”瓜蒌皮 变身中药材

1月13日下午,望江县雷池乡套口村丰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院内,金灿灿的瓜蒌皮晾晒在阳光下,散发出阵阵清香。

公司的烘干间内,收购来的瓜蒌皮堆叠在一起,经过近两天的高温烘干,外皮已经变得薄脆。

“瓜蒌浑身都是宝!”公司负责人胡胜利拾起一片瓜蒌皮介绍,除了瓜蒌子可以炒熟食用外,瓜蒌皮还可以入药,有着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等功效。

村“两委”工作人员陈应介绍,套口村有种植瓜蒌的传统,2012年前后,村里开始发展瓜蒌产业,目前已规模种植瓜蒌500余亩,瓜蒌成了该村的支柱产业。但在以前,面对收获的新鲜瓜蒌,种植户们提取瓜蒌内的籽,而瓜蒌皮却成了人人嫌弃的“垃圾”。“很多种植户将瓜蒌里面的籽掏出后,便将瓜蒌皮随处丢弃。时间一长,河沟旁,田埂边堆放的瓜蒌皮散发出阵阵酸臭味,影响村庄环境及村民生活。”陈应表示,村里每年组织清理瓜蒌皮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瓜蒌产业兴旺了,同时大量的瓜蒌皮却成了村民们的烦恼。2021年,套口村中药材种植户胡胜利在亳州参观学习时,意外发现被丢弃的瓜蒌皮可以制成中药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便萌生了收购并加工瓜蒌皮的想法。

说干就干,当年9月,胡胜利便收购该村及附近地区废弃瓜蒌皮100吨,并利用中药材烘干设备烘干瓜蒌皮。此外,他还和亳州的制药公司签订销售协议,为瓜蒌皮打开销路。

胡胜利说,瓜蒌皮加工后,一吨能售出一万元左右,利润大概在五千元左右,效益非常可观。

每年9月至年底,是瓜蒌皮加工最繁忙的时段,烘干、翻晒、装车、运输……胡胜利大约要请四五十名村民帮忙,瓜蒌皮在实现物尽其用的同时,也给这里的村民带来务工的机会。村民黄永蛾说:“我在这里负责翻晒瓜蒌皮,每天能挣到12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的一年,胡胜利有新的发展计划。“目前,已有的烘干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加工需要,今年打算再添置一条流水线,以提高效率和产量。”

种养结合 发展循环农业

1月14日,桐城市大关镇王集村一个家庭农场内,鸭群在水面游来游去,百余头小猪在猪圈中欢快吃食;一旁的蔬菜大棚内,十余名村民在采摘新鲜蔬菜;田埂上,几名村民在挖宕种植果树苗。

提起家庭农场采用生态养殖的好处,在这里长期务工的村民邢丹凤说:“猪舍下方建有沼气池,猪粪进入沼气池后,通过发酵形成沼气液,再由智能水肥一体机直接输送到田间地头,用来浇灌农作物,而生产的玉米、白菜残边等农作物又可以用来喂猪。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节约了养殖成本。”邢丹凤介绍,农场每年养猪4000头左右,沼液、沼渣作农作物肥料,仅这一项,每年就能节约成本万余元,而且还改良了土壤,保护了环境。利用有机肥种植的农作物作为猪饲料,又保证了猪肉的品质。

农场池塘边的养鸭基地,百余只鸭子游来游去。“可别小瞧了这些鸭子,它们用处大着呢。”邢丹凤说。原来该农场围绕鸭子做文章,实行“鸭—草—鱼”混养模式,即用发酵鸭粪增加土地肥力,在鱼塘及周边种草,再以草养鱼。

该农场这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生产的蔬菜达到了绿色无公害产品标准,市场上十分畅销。因种养技术先进、肉菜品质优良,该农场先后被认定为安徽省“徽姑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用实践基地。

目前,该农场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种植、养殖、采摘、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集约化、原生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正朝着生态型、循环型、特色型发展,利用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前景广阔。”该农场技术负责人邢爱林满怀信心地说。( 唐飞 )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