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严监管下不少中小银行人士叫苦不迭

来源:中国经济网2021-03-08 14:50:02

银行揽储竟鬼鬼祟祟?严监管下,仍有中小行在“玩火”,如何破局?技术转型或不是“良方”

“我们感觉很被动。”在对异地展业愈发敏感的监管环境下,不少中小行人士叫苦不迭。

新规之下,地方性银行互联网存贷业务两头受限,一些银行APP上的存款产品在上架、下架之间反反复复,客户经理揽储也不得不“鬼鬼祟祟”;在线上贷款方面,风险策略、尤其业务风险模型等也面临调整。

但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监管倒逼中小银行走回错位竞争、找到差异化优势这一条“正道”。“尽管部分小银行的一些业务受限,从整个金融系统的角度来看,却是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有受访人向记者表示,通过规制异地存贷款、控制利率层面的恶性竞争,最终反映到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下降。

“小银行要想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到很大损失,只有找到错位竞争的优势所在,只有这一条路。”前述受访人士如是说。

“纠结”的中小银行

往日紧紧贴在用户身后的银行客户经理,突然开始变得“行踪不定”起来。“客户经理又不回微信了。”一位存款用户无奈道,此前他在这位客户经理的推荐下,刚把一笔从互联网渠道退出的存款存入一家民营银行。

与此同时,记者追踪发现,这家民营银行的存款产品在下架、上架、售罄之间反反复复,在销售存款产品时也显得有些“偷偷摸摸”。

有民营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在互联网存款下架后,该行主要通过客户经理进行揽储。记者了解到,客户经理销售的存款产品利率通常较高,主要面向原先的互联网存款用户群体进行精准营销,但这些存款产品并非一直都能买到,例如,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前述客户经理销售的存款产品就已“售罄”两次。

此外,不少曾经依赖互联网平台吸储的小银行,都在其手机银行APP上设置了一些“障眼法”,即用户在刚下载这些银行的APP时,会看到存款产品售罄或下架的提示,但在注册并登陆后,就会看到新的银行存款产品内容。“确实有这种情况,一些银行比较纠结,新规下达后仍然对这块业务难以割舍。”一位接近民营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道。

“有的民营银行资本金有限,必须依靠存款规模,做大资产负债率的分母,以便扩大资产规模,地方银行本身网点有限,尤其同业存款本身也有比率要求,所以只能依赖线上渠道来推广存款。”该人士表示。

近几年来,地方性中小银行乘互联网之风,破除银行物理网点及其所在区域限制展业,新兴互联网及大数据风控等技术更是一度被成为中小银行突破地域经营限制的利器,但这一利器在监管新规面前即将失效。

央行曾在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MPA,禁止通过各种渠道异地揽存,存量自然到期结清;后又在今年2月4日召开加强存款管理工作会议,督促地方法人银行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不得以各种方式开办异地存款。

近日,央行再进一步明确,异地存款是指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店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是否为异地存款,关键看开立存款账户时的地理位置,开立账户后的存款行为不受限制。

异地贷款业务方面的监管政策也有所收紧。2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直接提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在此之前监管措辞为“审慎开展”。

在对异地展业愈发敏感的监管环境下,不少中小行人士叫苦不迭。“我们感觉很被动。”一位就职于曾依靠互联网存款大力扩存的区域性银行人士向记者感叹道。

“确实会对网点布局有限的中小银行在业务经营和客户拓展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倒逼他们聚焦本地甚至转变目标客户群和相关风险策略。”渤海银行上海分行风险管理部李悦向记者表示,“因为之前面对全国的客户群和政策发布后本地客户群必然不同,那么风险策略、尤其线上业务风险模型等就需要做相应的变化;对于前期开拓的全国性业务和客户,如何逐步压缩规模,后续也是个重要工作”。

打击的不是中小行,是风险

尽管监管政策措辞严厉,几乎意味着对中小行异地业务“一刀切”。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记者指出,存贷款新规涉及的主要是业务和经营理念的调整问题,“不会对中小银行的生存造成太大的影响”。

曾刚认为,此次调整反映出监管最核心的意图是维护银行业本身的市场秩序。“现有的银行监管是按照区域来进行划分的,如果小银行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突破存贷款业务的地域限制,那意味着它们的牌照跟全国性银行牌照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会干扰这个市场本身的秩序。”

华东地区一位大行资深从业人员也告诉记者,地方性中小行盲目异地展业确实会扰乱市场秩序,“各地现在几乎都有地方性银行,这些银行去外地达到扩规模肯定会开出利率低之类的优惠条件。”这种情况下,便形成了不正当竞争,“本来正常的发展态势出现了恶性竞争,整个市场秩序破坏了,后面很可能对经济也造成一连串的不良后果”。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向记者指出,监管层选择在这个时节点去做这样整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异地存款包括互联网存款的发展,降低了中小银行自身负债的稳定性,而这种自身稳定性的降低,使其自身经营流动性风险加大。

其次,监管出手也是抑制中小银行的盲目过快扩张。“这些异地存款或者互联网存款相对成本比较高,因为一些更多的价格竞争推高了负债端的成本。”王一峰指出,在推高中小行负债端成本的情况下,也使得中小银行可能不得不被迫地寻求更高收益的资产,进而自身的经营风险加大。

另外,从存款互联网平台包括异地的一些存款合作情况来看,投资端包括居民等本身没有风险识别能力,“储蓄者没有风险识别能力,往往是导致‘价高者得’,这种情况就容易鼓励激进的金融机构去冒险,形成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和反馈机制,所以对此可能还要形成一些抑制。”王一峰表示。

此外,曾刚也指出,从微观层面上来讲,互联网存贷款业务规模过度增长,都会危及银行长期的稳健经营,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就会给一家银行造成灭顶之灾,类似的事情在过去几年爆发风险事件的问题银行身上都可以看到影子。

“银行业具有其特殊性,其他市场可以自由竞争,放任企业优胜劣汰,但银行业即使只有一家银行倒闭,也会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冲击。”他表示,回归本地做业务,虽然规模扩张的慢一点,但是风险也会小一些。

李悦也认为,总体来说,这是当前中国监管调控金融机构差异化定位和竞争的措施之一,从另一方面看,也是经济下行期,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一个手段。

“只有错位竞争一条路”

面对异地存贷款业务可能大幅缩水的未来,做小而美来“出圈”,是中小银行未来谋求发展的必然的选择,即找准自己差异化的定位,不要盲目的贪大求全。

“现在大型的银行金融机构议价权提升了,将来可能要转向直接融资市场,那么中小银行就要去服务小客户,对小客户来说融资成本就会下降。”王一峰进一步解释道,小客户的融资成本下降,正好是金融服务效率提升的反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益处更多。

从现在市场情况来看,银行在当前的经济条件环境下有一些发展模式的转变,似乎看下来还是内部效率运营效率提升的表现,而这种内部运营效率提升的表现,体现的是实体经济所付出的融资成本的下降。

王一峰强调,地方性小银行一定要找到自身错位竞争的东西,不能再继续粗放经营了,“小银行要想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到很大损失。只有找到错位竞争的优势所在,只有这一条路”。

曾刚也认为,无论是面对越来越下沉的大行竞争,还是监管对跨区域业务的限制,留给小银行的最优解还是聚焦本地、深耕本地,根据本地客户的特色来设计差异化的产品。

“小银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本地客户、本地经济特色的了解程度较深,有本乡本土这种比较接近的情感联结,尤其是很多农商行,社员文化、居民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紧密,感情也比较深厚,在这种情况下拓展业务,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同时,小银行的决策链条相对较短,是有可能通过差异化产品来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曾刚指出。

他进一步解释称,大行因为在全国有这么多的分支机构,为了完成管理上的成本控制和业务上的风控控制,通常就需要保持一定的统一性。同时,也就需要牺牲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大行很难做到高度的差异化,而这恰好就是小银行能建立优势的所在。

事实上,也有地方性中小型银行已经积累了本土化经营的成熟经验。记者了解到,某三线城市的一家地方银行就深受当地老百姓的认可。

在当地事业单位工作的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张卡就是在这个银行办理的,身边同事、朋友也几乎人手一张该行银行卡,也从未考虑过去别的银行办理业务,“家里亲戚朋友都是用的这家银行的卡,好多熟人也在这个银行里工作,平时办什么业务,比如买买理财产品,感觉都可以通过熟人了解一手信息和情况,比较安心。”其表示。

“所以说,小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第一,更加地下沉,利用自身决策链短的优势,去寻找和覆盖大行覆盖不到的客户群体;第二,小银行的优势其实不在价格,而是在差异化的服务,增加客户的综合满意度。”曾刚归结道,建立起价格以外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一定是小银行要发展的重点。

大小银行各自喊“难”

“想要回归本地,中小银行的竞争压力其实也很大。”有城商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国有大行都下沉到农村了,加上他们的资金成本比较低,有利率优势,不少资质好的中小企业都选择去大行贷款。”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将全国性银行的护城河越建越牢,互联网消费者聚集在几家银行的流量洼地里,小银行想在普惠金融分杯羹只能依靠互联网平台。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国有行、股份行人士,还是行业观察人士都并不为中小银行的境况叫冤,“并不是大行‘秀肌肉’,而是有的中小银行丢失了自己的本土优势”。

相反的,无论是经营战略层面还是监管层面,大行基层行人士都感到下沉压力越来越大,“大行基层分支行的人也很着急。”一家股份行管理层人士向记者透露,实际上,自2019年以来,全国性银行承担的小微贷指标越来越重,“本来有些银行就不擅长做小微贷,要下来找到好的小微客户并不容易”。

华东地区一位股份行人士也向记者直言,市场规则就是优胜劣汰,中小银行本就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服务本地的经济。“在本区域内,不光是地方政府还是人脉,他们都占有比较大的优势。”其指出,立足于本地经营银行业务,也应是中小行立身所在,“异地展业下,区域不熟悉,经营成本也会增加,反而加重负担”。

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要直面竞争,而共存的情况也不会一下子因异地展业受限被颠覆。“毕竟都是有市场基础的,大银行也有接触不到的小型优质客户,小银行正好可以对此进行弥补。”前述华东区大行人士如是说。

“要认可的是,我们现在的经营要分层。”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道,当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既有全国性的大型综合银行、中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还有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和社区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具有较好风控水平以及资源摆布的全国性银行能够做出全国性的资产资源配置。“有些地区的银行自己都不深耕本地,不服务基层了。肥瘦本来就有所不均,长此以往,落后的地区就会更加落后。”其如是说。

顾全大局之下,不应只是落点于某些个体银行的发展前景,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谁都不愿意成为最后被淘汰的那一方。

寻求技术转型是舍本逐末?

“存款总额显示不出来”、“得打电话才能销户”、“因为太丑卸载了”……在告别互联网平台的顺风车后,一些小银行的手机银行APP被用户投诉包围。

记者发现,不少小银行已经开始着手线上渠道的升级或维护,加之回归自营渠道也是监管政策引导的重点,是否要投入线上渠道的建设成为这些小银行正在考虑的问题。一位民营银行人士透露,“行里一直在开会讨论,可能会做微信小程序,目前还没有决定”,其所在银行的手机APP也在升级改造中。

当前普遍得到业内共识的是,数字金融技术会让传统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一些颠覆性的效果。“技术不光体现在负债端,技术体现在各个方面。”王一峰也提到,很多银行都在做这些方面的技术转型,“这或许能够带来银行自身经营效率的提升,投入才会带来积极正面的意义”。

近来,记者还注意到,有区域性银行正为自家技术口的建设“招兵买马”,其中包括高级JAVA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数据应用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等职务。

“技术是一个装备,但并不是竞争核心。”华东地区一位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弥补技术缺口都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是银行终究比拼的是资本金、管理能力等,而复杂的业务小银行也难以逞强,最终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找准定位提升自己的经营能力才是生存之道。

亦有金融科技行业人士表示,银行科技体系的搭建,不是招到技术人员就能解决的。“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自下而上,有执行的人才,更需要自上而下,需要领导班子具备数字化的思维和转型的决心。”

该人士表示,其走访合作的多家地方银行,都存在领导班子固守传统思维,技术转型难以推进的问题,“这才是很多小银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然根本不存在转型的土壤”。

在曾刚看来,中小银行需要建设的是本地的生态圈,对他们而言,有价值的自营渠道建设,是深耕本地的生态圈、服务体系的建设,而不是互联网渠道的建设。“且不说现在异地业务受限,地方性银行无法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客户规模扩张,建设线上渠道意义不大,而且小银行,尤其是一些偏远城市的银行,没钱、没人,想做技术也没办法做。”

“放弃对规模的渴求,才是一家银行回归理性经营应有的状态。”他表示,尤其是互联网存款这种高成本、稳定性又差的资金,其实对银行的意义不大,“本来资产端就不好找,当银行进入到一个相对理性的经营状态,去追求可持续的、稳健的风险控制前提下的发展时,就会发现,实际上这种对规模的渴求并不是自身真正需要的”。

关键词: 中小银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