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银行”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额度每年提高至10亿元,建立“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探索民营中小微企业直报直查直追机制,积极主动靠前服务民营企业,全力推进民企积案清理集中攻坚……8月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正式发布《广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稳预期、强信心。
【资料图】
广州“民营经济20条”全文不到3000字,提出20条措施,可谓干货满满,全篇几乎一句一举措。《措施》一方面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另一方面结合广州民营经济实际情况,聚焦民营企业关切,分别从扶持政策、服务体系、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四方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经济最大限度释放活力潜力。
●民企融资难怎么办
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年度总额度增至10亿元
扶持政策力度更大,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
民企要发展,往往会遇到哪些难题?企业融资、市场机会、转型升级等都可能成为民企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对此,《措施》瞄准这些痛点,强调发挥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科技金融、企业信用数据等作用,进一步为民营企业融资增信。
如何破解民企融资难题?风险补偿机制来护航。《措施》明确进一步健全“政府+银行”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挥年度总额度10亿元的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作用,建立银行与保险、政府性融资担保等多方共同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对合作银行发放符合条件的普惠贷款风险损失按规定给予补偿。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可能成为银行不愿贷不敢贷的原因之一。《措施》提出,发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作用,对合作银行向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所产生的本金损失进行一定补偿,鼓励银行为民营科技企业量身订制服务方案,打造专属科技信贷产品。
同时,对于不少科技型民企来说,“知产”如何变“资产”也是一大难题。对此,《措施》提出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普及度和普惠面,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合作银行每笔知识产权质押不良贷款本金损失给予50%的补偿。此外,进一步发挥广州“信易贷”平台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功能,加大信用融资产品创新力度,助力提高企业融资便利度和获得感。
如何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参与重点项目和开放应用场景是民企关注的两大领域,对此《措施》都有涉及。
《措施》提出,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项目清单,依托广东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公开发布,并通过召开项目推介会等多种方式开展投融资合作对接。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按照“成熟一批、推荐一批”的思路,向有关金融机构推荐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金尽快落地运行,构建基础设施“投、融、管、退”良性循环。
应用场景方面,《措施》主打“人工智能”牌,提出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应用场景设计与建设。不久前,在广东省面向民间资本推介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会议上,广州就释放出30个应用场景,预期投资近40亿元,涵盖消费、能源、制造、医疗、交通、农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只要你有投资项目的意愿,或有适合应用场景的新技术,就欢迎民营企业来“揭榜”,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获得更多发展空间、投资机会。
此外,支持民企升级转型,也能获得“真金白银”补助。《措施》明确,支持遴选确定的“四化”(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提升)评估诊断服务项目承担单位为规模以上的民营制造业企业提供“四化”评估诊断服务,符合条件的,按照每个企业“四化”评估诊断项目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标准对遴选确定的“四化”评估诊断服务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补助。支持“四化”改造实施,最高按照项目投入总额的30%给予补助。
“穗好办@企”平台
●民企如何有求必应
建立网格化联系服务民企、民营企业应急援助等“服务机制”
服务体系更完善,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如何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起相应的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建立服务体系,也成为《措施》的一大亮点。根据《措施》,广州要建立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应急援助机制、信用修复机制、“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企业服务工作机制等四项“服务机制”,为民营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环境。
政企沟通,越来越“网格化”。《措施》提出加强市、区两级政企沟通服务中心建设,探索镇街商会政企联络员网格化联系服务民营企业体系建设,及时广泛收集企业问题,助力企业诉求问题及时响应解决。
民企遇险,第一时间应急援助。对于生存发展困难、存在倒闭风险且影响面较广的民营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应急援助工作,依法为民营企业正常经营提供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信息等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克服困难、找到出路。
出现信用“污点”,加强指引及时修复。对于民企十分关注的信用修复机制,提出加强信用修复流程指引,对企业提交的符合修复条件的行政处罚公示信息修复申请,1个工作日内完成市级初审,支持民营企业加快重塑信用形象。针对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符合法定屏蔽条件的,及时采取屏蔽措施;相关信息被屏蔽后,因融资、招投标等需要,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出具相关证明材料,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减负焕新。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真正成为一项工作机制。《措施》明确,建立本地优质合规民营企业“白名单”并动态更新,成立市、区两级工作组,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对“白名单”内企业合理的政策诉求,予以优先办理。进一步健全和强化民营企业服务机制,畅通涉企事务受理渠道,提高办事效率,建立跟踪督办回访和违法惩戒闭环制度。
《措施》还提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培育扶持整合一批品牌性协会商会,鼓励支持协会商会加强行业研究、产业规划、标准制定,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等提供决策服务,充分发挥协会商会专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行业共性问题得到关注和解决。
蓝天下的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民企如何心无旁骛谋发展
制定亲清政商关系“正面清单”“负面清单”
法治环境更优良,进一步稳定民营企业发展预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措施》提出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制定亲清政商关系“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开展民营经济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专项监督,探索建立民营中小微企业直报直查直追机制,严肃整治不担当不作为、官商勾结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主动靠前服务民营企业,依法依规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防范廉政风险,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强调加快出台广州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合法权益。
此外,《措施》提出集中清理一批涉及民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以及民营企业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久拖不结的案件。规范对民营企业的执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对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尤其是在民企关注的合规方面,《措施》提出建立企业合规免责清单,探索在清单范围内,企业由于创新出现的首次不合规在限定时间内整改完毕,依法不予处罚。实施行政合规和刑事合规成果互认等,通过一系列关键举措,助力民营企业心无旁骛推动高质量发展。
社会氛围更浓厚,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措施》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定期通过媒体报道、转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优秀案例。建立重点民营企业激励机制,每年发布广州市民营企业成长型新锐和民营企业纳税、科技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等相关情况。
民营企业对广州有多重要?数据告诉你
民营企业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有多重要?一组数据告诉你答案。在广州,95%以上的市场主体,80%以上的新增就业、70%以上的创新成果、50%左右的进出口、40%左右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均由民营企业贡献。
2022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1719.4亿元,占全市GDP的40.6%。全市新增17家上市民营企业;12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27家民营企业入围“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2022年度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广州市排名全国第3,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排名全国第4。
今年一季度,全市实有私营企业181.90万户,同比增长8.50%,个体工商户125.62万户,同比增长2.25%;完成民间投资565.7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2.3%,其中民间工业投资149.84亿元,同比增长34.8%;实现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1234.9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1%;新增民营企业贷款62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 8.3%,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
统筹:王菁、史勇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申卉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数读制作/马俊贤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