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当代美术馆
于2023年4月8日
(资料图片)
举办“小城桃花源:从自然到心灵”展览开幕论坛
在《幼年与历史:经验的毁灭》中,哲学家阿甘本忧心忡忡地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再也没有可以转化为经验的东西了。
城市化的发展破坏了经验带来的“场所”,自然景观的一再减少,也剥夺了人们生命中具有情感意义的地理存在,让成长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成为了“无地方”的人。
越是经济发展、城市化汹涌的时刻,人们越急于从自然和田园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在刚刚过去的疫情的几年间,人们对乡野和自然的向往也被放大,野营、植物、公园都成为了热门的内容。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远远超出了物质的寄托,更有审美、智力、认知上的意义。可以说自然塑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虽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自然”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阿甘本所担忧的“经验的灭绝”,正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展览“小城之春”由昆明当代美术馆和三联人文城市共同主办。此次展览源于三联人文城市和崔灿灿在2022年春天共同发起的“小城之春”项目。
展览中邀请到14位共创人,他们进入自己或他人故乡的小城之中,从城中心的标志物、街边的广告牌、角落的公园、一事一物、一草一木入手,呈现对于小城的全新理解和叙述。无是艺术家、建筑师,还是导演、作家,共创人的艺术创作都与小城里的自然、风物和景观有非常直接的联系。
此次主题论坛以“小城桃花源:从自然到心灵”为题,一方面呼应了昆明这一素有”春城“美誉的城市。另一方面呼应了文化地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于“经验的灭绝”的担忧。
今天我们谈论小城和小城里的自然,并非简单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小城里的自然经验,提供了我们观看故乡、观看城市甚至体验生活的入口。也让我们思考,使生活充满色彩的,究竟是什么?
文 | 王菲宇
演讲嘉宾
“小城之春”共创人厉槟源
艺术家。作品曾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地展出,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河流里的身体、回忆与情感
厉槟源的创作自然生发于故乡永州。他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将身体融入家乡的土地与河流,去探索这里的自然变化和情感迁徙。这些动作看似没有实际意义,却是自己与父辈与家乡相处模式的再现。
• 小城里的自然形态:河流、桥梁以及其他;
• 与故乡、父辈、祖辈的情感连接;
• 自然里的身体,以及时代中的个体。
李青 “小城之春”共创人
艺术家。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往往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寻找理性的裂隙,通过迂回重叠的结构作用于观者的感觉和认知。
自建房,小城中美的历程
参差多态的自建房,代表了中国城镇对世界的想象,也代表了城乡之间的中间地带;自建房的美学拼贴,是小城中美的变化历程。
· 从湖州到杭州,那些充满美学拼接的自建房;
· 以窗户作为取景器,透过小城的窗户看到了什么;
· 小城里的自建房,是小城美的历程的缩影。
诗人雷平阳
诗人,云南昭通人,现居昆明。有作品集多部。
写作一生的生活画卷
雷平阳一直生活在云南,他曾经说,“作为云南这片土地上,像一棵树一样的生长者,我的写作,永远没有高高在上的时候。如果诗歌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像一座殿堂,它应该修在山水的旁边,村庄的大树下,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 作为灵感来源的山水:云南的山水与诗人的创作;
• 现实自然与创作想象:从滇西南的变化里,看现实场域与诗歌的转换;
• 用诗人的眼睛去观察自然和生活:发现日常生活里的神性。
曾仁臻 建筑师、艺术家
号“鱼山”,建筑师,艺术家。长期专注于研习中国园林和绘画,探讨空间与人的关系。
在自然中寻找身体
建筑师曾仁臻有另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鱼山饭宽。他学习古人游历山水,创作了大量有关中国园林、山水、空间与人的关系的研究性画作,通过方尺小画,重新想象诗意生活的可能。
• 从建筑师的视角看绘画与自然;
• 寻找、观察、记录:场景记忆里的身体和自然;
• 大城与小城:在城市场域中寻找新的可能。
对谈嘉宾
策展人、联合发起人:
崔灿灿
策展人,写作者。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有上百场,涵盖艺术、建筑、设计和电影等。
出品人:
聂荣庆
昆明当代美术馆(CGK)联合创始人、馆⻓。写作者、当代艺术收藏者、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主持
联合发起人:
贾冬婷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专注建筑&城市报道,2020年策划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来源 昆明当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