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正文

热讯:2023中关村论坛发布重大成果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3-05-26 17:33:19

5月25日晚,2023中关村论坛正式开幕。一批重大进展、先进技术、前沿产品纷纷在开幕式上亮相,展示了我国科技前沿成果。


(相关资料图)

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26个部门,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重要进展与成效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在中关村核心区率先探索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随后,北京围绕做强创新主体、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改革,目前已累计出台58项配套政策,先行先试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与明显成效——企业研发投入动力大幅提升,1万余户企业享受基础研究税收试点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等政策,加计扣除金额达300多亿元;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加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近千项专利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

截至目前,北京支持组建了一批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北京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常态化。

为贯彻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改革措施实效,未来,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将适时在中关村示范区全域推广。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并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蓄势跃迁、快速迭代的关键阶段。随着知识生产的不断积累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相继涌现,学科体系和布局也在动态调整,构建符合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并能够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尤为重要。

自201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双方持续联合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持续研判科技发展态势,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方向选择提供科学思想、路径选择和跨越的蓝图。

2020年1月,双方联合部署开展的“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系列项目正式启动。这套丛书由双方联合组织,邀请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共同研究,历时3年形成38册系列书籍,研述了人工智能、合成科学、先进材料等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的发展情况,将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参考指南。

中国工程院发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评估报告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

如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设中。受科学技术部委托,中国工程院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进行充分评估,45位院士专家在经过深入实地调研、12次座谈研讨的基础上,高质量完成了评估工作,深入总结了北京市构建创新体系的建设经验,提出了有关意见建议。

评估认为,北京原始创新和科技源头供给能力实现了提升,在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方面作出了示范性探索,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为优化北京科技战略布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布多家国际科技组织落地北京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国际介科学组织等国际科技组织陆续落地北京。

其中,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是由清华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佛吉亚集团、中石化集团、上汽集团、现代汽车、丰田汽车、英美资源集团等组织和企业筹备发起的学术性、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协会理事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会员单位来自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11个国家的80多家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的公司和机构。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是由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以色列机器人协会等全球范围内从事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应用等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自愿结成的国际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理事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

国际智能制造联盟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等发起设立,理事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目前有来自14个国家与地区的40余家会员单位。联盟正积极推进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智能制造领域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会议,搭建专业化国际化对话平台,并将就智能制造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标准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介科学组织是由介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成立的非政府性国际学术组织,理事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该组织宗旨是建立国际介科学对话和合作机制,促进学术交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推动自然工程与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介科学研究与发展。

未来,北京将在朝阳区建设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吸引更多国际组织落地,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赋能助力。

清华大学发布半导体黑磷的超快瞬时能带调控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探究石墨烯、拓扑、超导等低维量子材料微观物理机制的重要探测手段,其中,超短超强脉冲激光还可以作为电子结构及物态的有效调控手段。

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利用飞秒脉冲激光,在万亿分之一秒的超快时间尺度上拍摄电子结构随时间演化的“电影”,实现了非平衡态电子结构的测量和瞬时调控。利用该技术,科研团队首次在半导体材料黑磷中观测到瞬时能带调控,即黑磷的电子结构从平衡态的抛物线形状演化为“墨西哥帽”形状,成功利用飞秒激光改写黑磷的“基因”。

该发现不仅拓展了非平衡态物理知识的前沿,还为未来超快时间尺度上的材料物性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国在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的非平衡态物理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发布人体细胞化学重编程体系

多潜能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和分化成生物体所有功能细胞类型的能力,这些神奇的特质使其在细胞治疗、药物筛选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再生医学领域最为关键的“种子细胞”。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了使用化学小分子调控细胞命运的重大突破性成果。科研团队通过建立人体细胞化学重编程方法,实现了不同体细胞类型转变,将人的皮肤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并成功制备了胰岛细胞。

据了解,与传统技术相比,化学重编程体系更加安全和简单、易于标准化、易于调控,解决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发展的底层技术问题。

昌平实验室发布新冠病毒体液免疫逃逸机制与突变进化特征

昌平实验室科研团队自主开发了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破解了新冠奥密克戎毒株各个氨基酸突变对中和抗体的逃逸机制,率先揭示了新冠病毒趋同进化现象及其原理,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RBD)进化预测模型,并准确预测了相关毒株的未来进化趋势,为抗体药物和广谱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性理论与技术支撑。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等发布陆相页岩油技术革命及战略突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创新陆相页岩油源内富集地质理论,创建了陆相页岩油赋存实验表征、“甜点区/段”评价、旋转导向优快钻井、水平井体积压裂开发、地下页岩加热转化超前储备等五大关键技术体系,形成1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68件发明专利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了松辽盆地古龙、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等3个国家级示范区与基地,获得了一批重大勘探发现,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

量子计算云平台是量子计算综合性能的展示,以互联网云计算的形式,整合了量子芯片、测控设备、量子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为一体,将量子算力提供给研究及测试者,是量子计算走向实用化的全栈式技术和基础。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共同推出了QUAFU量子计算云平台“量子未来(quantum future)”。相关负责人称,该平台上线了三个超导量子芯片,三个芯片分别有136、18和10个量子比特,是国内规模最大、单芯片比特数最高的云平台,并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与国产化。该平台兼容国际通用的开放量子汇编语言标准,为用户提供了便于提交计算任务、开展重要科学研究的量子计算平台。该平台的操控和读取精度超过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量子云平台是量子计算机走向应用的关键技术,建设量子计算的生态就是基于此系统。大众可以利用量子云平台进行体验、教学和科研,也可以尝试一些实际应用,比如量子金融、量子模拟、量子游戏等等;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可以构建自身的应用软件,而把其中需要涉及量子计算的部分通过云链接到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完成复杂的任务。

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发布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

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以下简称微芯研究院)发布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比上一代芯片性能提升4至5倍,实现芯片内数据解密处理,为全域区块链场景应用提供最可靠的隐私安全保护。

当前,区块链技术已成为全球数据交易、金融结算、国际贸易、政务民生等领域的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

伴随着下一代互联网Web3.0、元宇宙等数字经济新形态的高速发展,区块链网络规模不断拓展,交易频次快速提升,区块链交易加速需求快速迸发。

微芯研究院硬件研发中心主任张博介绍,本次发布的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可调度256核多线程并发处理区块链智能合约运算,显著提升区块链交易速度。此外,它与服务器的中央处理器(CPU)实现了物理隔离的隐私计算环境,可以与服务器CPU同步运行,在不占用服务器CPU算力的情况下,利用高性能流式数据加解密引擎,接收区块链上大批量的加密原始数据,并在芯片内解密处理,在不分享明文数据的情况下高效实现数据共享,为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应用提供最系统、最全面的安全可信保障,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支撑构建软硬一体的高性能、高可信、高安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关键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