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涿州市暴雨洪涝灾情引发关注。8月2日起,南方+记者赵晓娜、段江含第一时间深入一线采访。在涿州,记者见到了一座小城如何被洪水围困,又是如何在各种力量支持下期待重生。
记者唯愿,能用自己的笔触记录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以下为连日来的记者手记——
8月2日
(相关资料图)
采访了不下十支救援队,都打过“大仗”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多地持续强降雨。7月31日晚间至8月1日凌晨,随着上游河道行洪,洪水裹挟大雨围困涿州,一时间,多条求救信息不断涌来,涿州成为焦点。
刚结束对北京门头沟、房山的洪灾报道,我们便计划去涿州,希望能离现场更近一些。2日,多方辗转打听,我们最终跟随蓝天救援队进入灾区。
出发前,我们有点紧张,发愁行装如何安排:要轻便,毕竟这次采访不会轻松;要周全,毕竟灾区有很多意外情况。准备了满满当当一背包,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约定地点和蓝天救援队集合。
见到蓝天救援队朝阳队队长何坤,我们才定下心来:他刚刚带队结束北京市房山区的救援工作,2021年也带队去了河南卫辉,对洪灾救援有丰富的经验;今年2月,这支队伍还出征土耳其进行地震救援,圆满完成任务凯旋。
何坤和他的队友们不是孤例。在涿州,我们采访了不下十支救援队,都有大型救援的经验。
在启程前,我们一直在想:被洪水围困的人们,正在经历什么呢,我们能做什么?
2日晚,接到指挥中心分配的任务后,我们和蓝天救援队来到了涿州双塔街道下念头村。何坤说,下念头村地势低洼,地况复杂,此前几支救援队尝试进去都没有成功,这里仍有上百人被困其中。
在下念头村的村口,五六支救援队都在试图进入下念头村进行救援,蓝天救援队也不例外。经过两个小时的等待后,我们见到了此行中的第一个被解救人员——79岁的焦奶奶。还好,她的状况没那么糟。
“您身体还好吗?”我们问道。“我身体还好,家里还存了点吃的喝的,没饿着,真是谢谢救援队。”焦奶奶说,“我家老伴儿还在家里守着,家里没人也不行。”她的女儿也在外面守候了整整一天,终于接到了母亲。
在焦奶奶之后,村民们陆陆续续被转移出来。印象中,他们都行色匆匆,或者被志愿者安排送到安置点,或者被亲戚接到家中。在他们的脸上,似乎还没有流露对未来的担忧。
8月3日
感动!向导“扑通”跳下水劝人撤离
3日,我们在涿州阳光大酒店指挥中心采访,碰到正在领任务的赵新华。他是湖南益阳新华救援队大队长,这次救援他从9个中队中抽出26名精干力量、4辆车、8艘汽艇来到涿州救援。
他们早在8月1日凌晨两点就来到涿州,是最早一批到达的救援队。
“我本来是计划去北京救援的,后来在手机上看到涿州的情况很严重,也有一些在涿州的湖南老乡给我发来求助信息。”赵新华把心一横,干脆将目的地从北京改到涿州。
抵达后,赵新华发现这里已经一片汪洋,水位很深、水势很急。顾不上休息,他和队员们便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在三天两夜的时间里,他们陆续转移了1800余名受灾群众。
对于救援队来说,不缺救援经验,缺的是对当地情况的了解。这时,当地志愿者就非常重要。
3日,我们跟随湖南益阳新华救援队来到了朝阳路附近,从这里可以开船前往涿州北拒马河附近周边的村子,那边是水患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给大家送饭了!”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从面包车上下来,他穿着印有“雷战救援”的蓝色马甲,两只手各提着一大袋盒饭,大步朝着救援队走来。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向导张金贺。新华救援队的陈旺介绍,张金贺是待会带路去梁家场的向导,那边有个新发现的点,约100人被困。
其实,上午我们就和新华救援队的两名队员去了梁家场村附近的腾飞大街。这片区域被淹没的范围广,水路复杂,水最深的地方有四五米。
“没有向导,根本找不到地方,里面没网络信号,不能导航。而且你不清楚水下的情况,很危险。”陈旺说。
和张金贺聊天时,他告诉我们,前天他在给雷战救援队做向导,身上的马甲就是他们送的。
迅速吃完饭,我们出发前往梁家场。张金贺熟悉路况,他不仅指路,还经常提醒开船的赵新华队长当心水下的情况。一路上,张金贺认真盯着水面,到了需要拐弯的地方,他都会提前告诉队长。
之所以对这里这么熟悉,是因为张金贺的姐姐在此居住。这是他当天第五次坐船进来,反复看到楼房、马路、汽车被淹没的情景,他告诉我们:“心里很难过,但也顾不上难过,我想着快点把里面的人救出来。”
船开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需要救援的地方。让我们诧异的是,到了单元楼下,没有一个人下楼。
张金贺似乎早就预料到了,他在楼下大声喊着:“大家都听我说!已经接到上游放水的消息,不知道这里的水啥时候能退下去,还待在这里没有意义!”
“家里的老人怎么劝都不走。”“接我去什么地方?”“出去了谁管我呢?”……楼上的居民你一言我一句,张金贺都一一耐心解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没有一个人下楼。我们在船上跟着着急,这时听到扑通一声,我们转头看,张金贺已经从船上跳下了水,水没过了他的腰。“在这里说没人听,我进去劝。”他叹了一口气,走进了单元楼,继续劝导留守人员。
张金贺告诉我们,2004年,他在山西当过两年兵,那时学了潜水,水性不错,下水比较有底气。“下水的时候没想水脏不脏,就想着给救援多出一份力。”
在单元楼劝说了将近二十分钟,最后,有一对中年夫妻和老年夫妻乘我们的船离开。
8月4日
挥手送别,很多市民流下眼泪
4日,完成救援任务后,新华救援队驱车离开涿州。那天,在高速入口两边围满了涿州人民,他们期待用自己的方式送别陆续撤离的救援队:“感恩英雄,一路平安!”在一声声感谢中,我们在现场看到,很多市民流下眼泪。
同样流下眼泪的,还有这些救援的人。大连星火救援队常务队长张伟健说,高速路口的送行场面令人感动,让车上的队员都流下了眼泪。准备撤离的他们,当即做了一个决定:回去带上新装备,重返涿州!
这天,我们还去了涿州职教中心,这里是涿州最大的安置点,大约有2600名群众在此安置。到了食堂后,我看到一群年轻的女孩,正在给就餐的居民发矿泉水。“今天是第一天来。我住在附近,看到消息说这里需要帮忙就过来了。”她们说。
天气很热,这里的食堂没有空调,她们的头上冒着密密的汗珠,刘海已经被汗水打湿。
她们中有个叫王佳琪的女孩在朋友圈分享了做志愿者的体验:“涿州只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大家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奉献力量帮助它!”
在职教中心,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我们从食堂一路往外走,在食堂门口,李大哥骑着电动车装着馒头和盒饭,正要出发前往阳光大酒店,给救援队送午餐;在大广场上,青穗志愿者给被安置群众带来了一百多份盒饭;职教中心门口的物资装卸点,志愿者们从货车上卸着矿泉水、泡面等物资……
同样在职教中心安置点,一名被安置群众带我们进了他们的房间,这里一间卧室四张上下床,一般安排一家人居住,虽然条件简陋,但好在有水有电,饭菜按时供应,“还是比守在家里好”。
这背后,离不开志愿者们的点滴付出。
8月5日
“最焦心的是,到底何时能够开工”
在涿州码头镇,上千万册图书也牵动着人们的心。
博文京典的负责人李涛告诉我们,他的图书仓库在影视城路和京白路交叉口南100米的位置,面积2400平方米左右。“这几年的努力都被洪水冲走了。”李涛说,“这次我库房里的书,只有架子最上层的一小部分没被洪水影响。剩下的图书还有打包设备、电脑和公司的车,全泡烂了,损失大概上千万。”
“保险公司没有对应的保险产品,所以库房里的财产没有上保险。沾过洪水的书籍肯定不能二次销售,都得做无害化处理。现在公司处境艰难,希望能获得银行的低息或无息贷款,让我渡过难关。”
和李涛一样,馨怡(化名)的家里也损失惨重,“家里人都没事,但是厂子全在水下泡着了”。她家是开建材工厂的,位置在桃园区西坛村,这里地势低洼,基本上整个村子都被淹没,家里的厂子也不例外,水退了还有10厘米深的污泥。
“这几天,我爸妈忙得都找不到人,因为厂子的合同和图纸也都被泡了,他们要一张张分开,然后晾晒。”馨怡说,合同涉及账目,图纸设计到开工,都是工厂最紧要的材料。眼下,家人最焦心的是,到底何时能够开工。
这样的担心存在于每个受洪水影响的人心中。这让我们想起了在职教中心采访时遇到的刘大姐,她是清凉寺街道莲池村村民。
“我一辈子的心血,全完了!”在职教中心学生宿舍楼门口,刘大姐向我们打开话匣子:洪水把家里的房子淹了,院子里的鸡鸭、牛羊也都没了,最可惜的是家里的30亩果园,而这是他们一家的生活来源。
“以后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在采访的最后,刘大姐哽咽着,但随即又小心翼翼问我们,“会有补偿吗?”
对于他们来说,当下最紧要的是,经历洪灾后,何时重新出发。
8月6日
广东佛山的“逆行者”赶来了
伴随被困人员陆续转移出来,很多救援队已经撤出涿州,救援重点也从救人转向重建。
佛山菠萝救援队成为同行中的“逆行者”,接近6日凌晨才抵达河北涿州。这次他们带来了21名经验丰富的队员,以及消杀、排涝、净水、照明等设备,支援涿州灾后消杀和重建工作。
佛山菠萝救援队对洪水灾后救援有着丰富经验。队长王治勇告诉我们:“大灾之后有大疫,这个时候,排涝和集中消杀非常重要。”
抵达后,他们一刻没有停歇,马上开始了排涝、消杀工作。“这里灾情比较严重,我们每天兵分五路在双塔街道排涝。”王治勇告诉我,只有完成排涝,才有可能恢复电力、交通,才能开始清洁消杀。
王治勇说,之前救援队携带的10台排涝装备仍然满足不了需求,他们又紧急购买了几十万元的先进排涝装备,希望为涿州灾后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8月7日
刘大姐等来好消息
“我已经集合,马上准备出发!”曾许诺重返涿州的大连星火救援队,做足完全准备后,于7日下午正式启程。
张伟健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和上次涿州之行携带的救生艇等装备不同,这次他们携带了专业的消杀设备,包括20台大功率消毒迷雾机、纳米精细作业消毒机等。“我们有专业消毒消杀作业资质,很多救援队员有消毒员证,可以迅速投入消杀工作中。”
这一天,莲池村刘大姐担心的问题有了答案——我们从多个被采访的村民口里得知,现在刘大姐所在的村里已经开始发放表格,统计各家损失情况,包括农村危房受损情况、房租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台账、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农林牧副渔业损失台账等。
对于这座华北小城而言,如何快速重建,考验才刚刚开始。
“好比一场手术,灾难发生的那一刻人是麻木的,真正的痛是灾后重建。”王治勇说。对于不少涿州人而言,家园被毁、财产泡“汤”,如何让人们重拾生活的信心,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很多人需要为此付出努力。我们在现场也见证了华北人民和中华儿女的韧性,面对灾难,他们毅然决然决定携手前行,重建家园。
【文/图】 南方+记者 赵晓娜 段江含
【后方联动】南方+记者 徐勉 杨琼
【策划】伍青 赵晓娜 徐勉
【作者】 赵晓娜
南方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