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女性 > 正文

多元立体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育议题

来源: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2023-08-01 16:23:03

编者按

多元、立体地探讨生育议题,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对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社会与健康研究”分论坛和中国人口学会2023年会“生育与社会支持”分论坛成功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系统探讨了人口发展形势中的新变化、新机遇与新挑战,回应新需求、解决新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育研究贡献学理智慧。

■史冬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社会与健康研究”分论坛和中国人口学会2023年会“生育与社会支持”分论坛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性别、生育与家庭等内容,系统探讨了人口发展形势中的新变化、新机遇与新挑战,回应新需求、解决新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育研究贡献学理智慧。

“生育、性别与家庭”议题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社会与健康研究”分论坛共有五篇论文聚焦生育、性别与家庭议题,由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郑丹丹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卫东副教授、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王苏苏编辑担任评议人。

立足低生育率的时代背景,系统探讨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因素,对更新研究视角具有重要意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孙碧洋讲师和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赵晓航助理研究员的研究发现,香港夫妻双方的教育成就与生育率呈负相关,其中丈夫的教育成就对生育决策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育向上婚的夫妻比同质婚和向下婚生育可能性更大,且子女数量较多。

中国海洋大学王小洁副教授与青岛大学刘鹏程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生谢方晓的研究成果显示,生育会显著降低女性工作收入,而对男性工资收入无显著影响;但是,体制庇护与家庭庇护均能有效削弱生育对女性的工资影响,为生育支持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撑。

精准识别重点目标群体是制定、调整生育政策的首要任务。浙江理工大学任正委研究员、之江实验室包芊颖助理研究员、张兴文副研究员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硕士生邱锐鹏利用浙江省七普数据构建了“初婚—孩次”递进分析模型,发现当前生育支持政策存在群体瞄准偏差现象,为提高生育政策的瞄准效率提供了实证依据。

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妇幼保健资源对我国妇幼健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李红娟副研究员的研究发现,2012—2021年,我国妇幼保健机构数量较为稳定、妇幼保健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但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的差异十分明显。

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不断深化,加强父亲的育儿参与成为社会的共同期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张欢欢系统探讨了父职参与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与母职参与的比较,验证了父职参与在各维度的独特优势。

郑丹丹教授对孙碧洋和赵晓航两位老师的研究进行了评议。她认为,该研究的学术脉络清晰,创新点明确;建议立足香港的特色情境对话理论、拓展理论、创新理论,使导论与结论衔接,提升文章的严谨性。

李卫东副教授分别对王小洁、任正委以及李红娟三位老师的研究进行了点评。他认为,王小洁副教授团队提出的体制庇护和家庭庇护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从稳定性的角度对改善体制庇护框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任正委研究员团队的研究对优化婚育政策具有积极意义,并从“瞄准偏差”的概念界定、理论依据以及相关指标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李红娟副研究员的研究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政策价值,但在概念界定和操作化、测量工具的依据、归类标准以及理论解释等诸多方面需进一步优化。

王苏苏编辑对张欢欢同学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她认为,该研究的性别视角十分鲜明,但需要在概念界定与变量操作化、数据清洗、控制变量补充、变量参照依据、分析结果的理论整合等方面更加精进。

“生育与社会支持”议题

“生育与社会支持”分论坛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周美林研究员主持,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陆影副编审和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五位发言人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杨凡副教授分享了世界主要国家应对低生育率的四种政策模式,细致梳理了不同政策模式下典型国家的经济支持、时间支持、服务支持和文化建设措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低生育率的对策与建议。

为缓解育龄群体的工作与家庭冲突,灵活工作制度逐渐兴起。新加坡国立大学王森浒助理教授与北京大学董浩助理教授基于人口的情景调查实验发现,缩减工时、弹性工作时间和弹性工作地点可显著改善女性的生育意愿,且工作与家庭冲突感知在该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武汉理工大学吴振东讲师与硕士生王璐涵的研究细致介绍了美国“时间银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应用,系统阐释了“时间银行”在人力资本开发管理、社会资本提升以及时间秩序重建等方面的理论价值,并提出了推进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生育支持服务的路径。

青年一代的生育意愿决定着未来社会的生育水平。贵州财经大学王武林教授和硕士生易佳月、夏高菊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照料支持、精神支持以及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均显著促进青年的生育意愿,且代际支持对青年生育意愿的影响展现出鲜明的性别差异,对男性生育意愿的影响高于女性。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长春理工大学杜实副教授基于广东省托育服务调研资料发现,托育事业在托位增量政策支持、专项政策引导、从业人员政策激励等方面存在发展瓶颈,并提出了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多元供给路径。

陆影副编审对杨凡和王森浒两位老师的研究进行了评议。她表示,两者都关注国外的相关研究进展,研究视角新颖。杨凡副教授的研究在突破传统的研究视角、创新理论框架、聚焦持续性的生育政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王森浒助理教授的研究可以细致阐释灵活工作制、突出样本可靠性、考虑群体异质性,以提升研究的可读性与严谨性。

杨菊华教授对吴振东、王武林及杜实三位老师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吴振东老师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政策意义,建议加强“时间银行”在养老与育幼应用中的共性与差异研究,归纳本土性发展模式。王武林教授团队的研究十分规范,建议增强理论对话,使理论与实证结果更加契合。杜实副教授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政策倾向和现实关怀,建议进一步理清家庭、市场、社会和政府的作用以及内在的互动关系,挖掘广东省托育服务的特色模式与独特价值。

周美林研究员的总结发言,对进一步开展生育与社会支持研究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认识构建生育社会支持体系机制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转变人口工作思路,面对极低的生育水平,需要有信心、战略定力。二要加强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监测研究,为相关决策和人口工作的成效评估提供支撑。三要积极开展生育支持政策措施的跟踪调查和评估,为完善和推广生育支持政策贡献专家的智慧和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从多元视角出发,科学、客观地探讨新时代的生育状况,构建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两个分论坛吸引了百余篇高质量的投稿论文,研究领域涉及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公私领域的性别平等、代际关系与生育决策、人口流动与生育行为、技术进步与生育支持、生育文化变迁、生育支持的国际经验等诸多议题。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加强人口理论与人口新态势相结合的高质量研究,对推动中华民族人口的永续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关键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