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潮逐渐形成 国际绿色金融取得突破性进展

来源:中国网财经2021-03-04 10:10:31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新一年重点任务。会议同时指出,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全国各省市区先后发布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纷纷提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方案。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信贷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潮逐渐形成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除中国外,德国、英国、日本、智利和巴西等众多国家竞相公布碳中和目标时间表,叠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触发了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保的反思,世界各国在致力于恢复经济的同时,也将绿色低碳、建设可持续社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具体来看:一是行动承诺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碳中和虽是世界各国自主承诺和自设目标,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明确自身的长期减排任务,碳中和在国际气候行动的重要作用正逐步凸显。欧盟成员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提出了较为积极的减排目标,是碳中和行动的重要推动者。二是减排技术路径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从各国对低碳技术的部署来看,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是碳中和行动的重要方向。随着各国新兴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减排行动正成为深化行业减排的关键手段。三是立法政策和市场建设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以德国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碳中和目标的法律效力。为践行碳中和目标,各国也在财政政策和市场建设方面都予以倾斜,碳市场、碳税、碳补贴等是各国碳中和行动中被广泛采用的经济手段。

绿色低碳转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国,整体能源体系中传统石化能源占比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制约。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已成当务之急。“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必须转变粗放的能源经济发展方式,以绿色低碳减缓对环境的破坏,为资源合理分配、能源优化利用提供重要保障,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可持续的状态,在积极履行国际责任的同时,推进中国经济模式的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二、绿色金融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

国际绿色金融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3年全球领先的10家商业银行推出“赤道原则”后,绿色金融正式起步并在全球开始推广。2016年G20峰会首次将绿色金融体系纳入核心议题后,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正式步入快车道,呈现主流化发展趋势。目前,全球有81个金融机构采用了赤道原则,主要包括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集团、富国银行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涵盖了全球36个国家,覆盖了超过70%的新兴市场国际项目融资。特别是2017年以来,相继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绿色金融发展专门政策,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的绿色金融走在全球第一方阵。自2016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国内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六省(自治区)九地试验区建设成果显著。截至2020年末,六省(自治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达2368.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1%;绿色债券余额1350.5亿元,部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已局部推广。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日益完善,陆续推出《绿色信贷指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绿色金融标准、统计制度、信息披露、评估认定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安排逐步完善。

绿色金融将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中和”需要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各产业相互协调,并配合自然碳汇、碳捕获与封存等技术手段进行减排。绿色金融不仅可以降低各能源产业的减排成本,而且可以支持当前减排成本较高的产业(比如氢能、碳捕捉等),有助于供给曲线下移、降低供给曲线的斜率、增加其价格弹性,这将大大降低实现“碳中和”的总成本并提高社会总效用。

三、聚焦“30·60目标”,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绿色金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将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发挥巨大推动作用。金融业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

一是推动投融资结构绿色调整。持续加大对绿色建筑、绿色出行、节能环保等绿色经济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快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融资退出,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加强重点领域事前防控,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等硬约束。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雄安新区白洋淀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区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产品与服务体系创新。加大信贷产品创新,拓展排污权、应收账款、股权、知识产权、林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环境治理、绿色交通、节水节能、高端高新产业。把握国家调整经济和能源结构、优化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机遇,因时因地推出符合绿色经济融资需求特点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可持续发展。

三是强化绿色金融信息披露。统筹绿色金融与气候投融资相关认定标准、信息披露与政策安排。通过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绿色金融年度报告等形式,加强绿色金融组织管理、政策制度、绿色融资规模、绿色融资节能减排成效、绿色运营等绿色金融信息披露,主动加强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及气候投融资信息披露,确保披露数据及时,客观反映绿色金融实施成效。

四是探索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业务中的运用。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等工作中,通过使用金融科技手段,有效提高了统计质量和碳核算效能,极大改善了绿色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碳中和时间表的出台,经济结构绿色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快,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金融科技可协助构建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模型,并在测试过程中不断优化迭代,助力商业银行精准测试、正确决策。

五是强化绿色金融的风险防控。开展前瞻性的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包括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对能源生产、供给及关联性产业景气度进行跟踪和监测,防止因碳中和目标而引发转型风险,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优化产业周期与绿色信贷投放结构的匹配度,将信贷资金流向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以及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项目,促进能源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化。

(农总行投资银行部 李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