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向好 实现稳产保供仍需加力

来源:中国财经报2021-07-06 15:04:11

日前发布的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开局良好,为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打下较好基础。专家表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向好,但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实现稳产保供仍需加力。   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必须打好春耕春播第一仗。“春耕在稳定全年粮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农民来说,稳住粮食种植面积,就稳住了丰收的基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正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中央首次把粮食产量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要求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将年度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省区市,分品种、分区域制定稳产增产方案。同时,强化农资调运和技术指导,有力有序推进春耕生产。”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

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刘莉华介绍,当前全国已经从南到北进入春耕大忙时节,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春耕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一方面,今年夏粮面积增加,其中冬小麦面积增加300多万亩,目前大部分地区小麦长势好于往年,夺取丰收有基础。另一方面,春耕进展迅速,在粮食价格表现较好、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有力等因素带动下,今年粮食意向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各地春耕农资供应较为充足。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春播粮食播种已经过两成,其中早稻栽插已经过七成,春玉米播种过一成,进度总体快于去年同期。

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2020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长远看,粮食安全仍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因素,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种粮效益较低、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不高,耕地流转中存在“非粮化”甚至“非农化”倾向等。

“要高度重视能力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把着力点放在耕地和种子上,推进种业产业化,加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治理力度;要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使农民种粮能够获得相应收益。”魏后凯说。

“就粮食安全而言,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即土地和科技,都需要政府发挥强力作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首先要保护好现有耕地面积,并且以土地整治、水利建设等为重点加大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这是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的关键,也是提高地力和亩产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宁可“少而精”,可优先在平原地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区域。

为确保实现今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目标,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发力?

刘莉华说,农业农村部今年组织开展了粮食稳产增产五大行动,全力以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为此,要确保春播粮食面积只增不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力争玉米播种面积增加1000万亩以上。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各级同抓稳面积。今年农业农村部继续向各省下达粮食生产面积目标任务,各地也将其进一步细化实化,把责任落实到县乡。同时,中央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都比去年每斤提高1分钱。农业农村部整合落实直接支持粮食生产资金240亿元,比去年增加近60亿元。

——强化科技提单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素,推动种业“翻身仗”起好步,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300多个市县开展绿色高质高效整建制示范,集成组装推广60套区域性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示范带动大面积的粮食均衡增产。

——防灾治虫减损失。今年气象年景不容乐观,旱涝、极寒、极热等极端天气可能多发,重大病虫害也呈重发态势,农业农村部已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指导各地科学抗灾。

据了解,今年中央财政也围绕重农抓粮出台多项举措: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增加产粮大县资金奖励规模;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保持稳定;统筹安排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将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轮作休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生产救灾和植保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倾斜。

(记者 张曦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