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十四五”期间北京将致力于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

来源:中国能源网2021-07-15 15:11:33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不能对所有的省市作出“一刀切”的要求,其中一些省市必然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碳达峰、碳中和,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之一。

如何衡量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单位GDP所带来的碳排放量越低,则意味着该地区的低碳发展水平越高。

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了四大直辖市,对其碳排放水平及相关的能源、产业特征进行观察测评。其中,碳排放数据采用的是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2018年的数据,与各地官方数据或有一定差异,其他与经济、人口、能源等相关的指标数据则来自于官方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后,各地过去10年的人口数据也将调整,继而带来一系列与人口相关指标的调整,包括人均GDP、城镇化率等,故表格中,这两项均采用的是2020年数据。人均碳排放则是用2018年碳排放总量除以七普人口数据,与实际情况会有一定的偏差。

北京人均、单位GDP碳排放较优

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量还是人均碳排放量几个指标方面,北京均处于最优状态。

北京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0%以上。并且由于行政级别、科技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北京的人均GDP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居前列。根据北京统计年鉴的数据,2018年和2019年,北京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7269.76和7360.32万吨标准煤,仅小幅增长1.3%。

研究显示,污染治理、环境改善与降碳可以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过去几年间,北京大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转型,疏解非首都功能,降低燃煤量,这一系列举措既改善了北京的空气质量,也有效控制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2015年,北京实现核心区基本“无煤化”,2017年北京最后一座大型燃煤电厂停机备用,成为全国首个告别煤电、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2018年实现全市基本无燃煤锅炉,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北京市燃煤消费量从峰值的3000余万吨降至2020年的173万吨,累计减少94%;电力、燃气等清洁优质能源占比提高到98.1%,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北京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7269.76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的占比仅为2.77%,2019年继续下降至1.81%。

据北京生态环境局披露,2020年,北京碳排放强度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低。而“十四五”期间,北京将致力于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

这意味着,北京的碳排放量在最近几年可能已经处于一个平台期。以香港作为参照,香港的碳排放量在2014年达峰,人均碳排放峰值为6.2吨,2018年人均碳排放进一步降至5.4吨。而北京2018年人均碳排放仅为4.1吨,即北京将比香港在一个更低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实现碳达峰。

再看上海,上海明确提出,到2025年碳排放总量要力争达峰。2018年,上海万元GDP碳放量为0.53吨,约相当于北京的两倍,人均碳排放为7.7吨,大约为北京的1.9倍。

与北京相比,上海的GDP更高,但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占比在2018年仍接近30%。2018年,上海能源终端消费量为11477.87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为5434.91万吨标准煤,占比达47%。

但从2011年到2019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一路攀升,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却整体呈现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这很大程度表明上海的工业在完成结构升级与节能增效。上海2018年的碳排放总量居于四大直辖市之首,但相比于2017年的数据,几乎已经是零增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对于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已经基本完成、人口超两千万、城镇化率接近90%的超大城市而言,有必要提早谋划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深度脱碳路径,包括探索城市及社区运行、个人消费过程中的减碳,譬如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等。

目前,上海正在积极筹备“碳普惠”项目,绿色出行、简约包装等低碳行为所产生的碳减排量将被核算,变成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让人们从低碳行为中获得实惠。

北京则将把温榆河公园昌平一期打造为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纳入了减碳行为体系,市民将来可以扫码注册建立个人“碳积分账户”,通过在园内虚拟骑行游览、人脸识别打卡跑步、参与垃圾分类等互动设施积攒“碳积分”,用来兑换公园内氢燃料观光车票、主题文创周边产品等。

直辖市正扮演减排先锋角色

2018年,天津的万元GDP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量均为四大直辖市之首。其中,万元GDP碳排放约为北京的4倍多,人均碳排放则为北京的2.7倍。

天津的第二产业占比在2018年为36.2%,从能源消费来看,2018年天津工业能源消费为5111.58万吨标准煤,可供参照的是,同期上海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为5434.91万吨标准煤,略高于天津,但天津同期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上海的47%。

这表明天津的工业朝着绿色、低能耗、低碳的方向发展仍有较大的空间。据天津统计年鉴披露,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4367个,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共285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1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9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51家,这些均属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

今年,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天津市反馈督察情况,其中就提到,全市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等问题仍然突出,六大高耗能产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由2017年的33.5%上升至2019年的35.4%。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领导今年3月表示,实施碳达峰行动,本质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逐步摆脱高碳依赖,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工业领域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实施传统工业低碳改造和发展清洁低碳产业。

重庆的万元GDP碳排放为0.74吨/万元,与“优等生”北京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但重庆的亮点在于,作为常住人口超过3000万人的直辖市,它的人均碳排放仅为5.0吨,仅略高于北京,低于上海和天津。

2020年,重庆的人均GDP为7.80万元,远低于北京和上海,也与天津有不小的差距。并且,相比于京沪津,重庆的城镇化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系统继续发展,能源需求也将继续增长,将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加。

从能源结构的角度看,2018年,重庆能源消费总量为7452.72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的占比为54.4%;天津统计年鉴的数据也显示,2018年煤炭消费量为3832.89万吨。两座城市均与北京2018年煤炭消费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77%形成鲜明对比。

重庆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紧扣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外电入渝,增加市外清洁能源输入,挖掘市内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北京电力净调入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5.68%。今年,有学界人士重点关注到了省际间“碳不公平”现象,即一些省份为外省提供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也导致自身排放量显著增加,而另一些发达省份则通过消费外省产品而避免了本地生产带来的碳排放。

因此,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不能对所有的省市作出“一刀切”的要求,其中一些省市必然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但从全国一盘棋的视野来看,降低化石能源的占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清洁电力,应该成为全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国家能源局在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5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6.5%左右,这对比2020年大约需要提升7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的碳排放、产业结构以及能源使用情况来看,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转型做得更早、更坚定的城市,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已经走在了前列,在全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将扮演先锋角色,而有的城市还需要充分认识控煤、减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发展格局。(王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