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全球粮食减产风险增加 国际粮价持续高位运行

来源:工人日报2021-08-12 11:29:58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干旱、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在全球各地频发,全球粮食减产风险增加,国际粮价持续高位运行。面对粮食市场的种种困境,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我国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也影响着国际粮食供求与价格。

近日,在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洋泉镇土桥村,农技员操作植保无人机为水稻进行飞防作业。

周秀鱼春摄(新华社发)

极端天气强化涨价预期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被称为其“产粮之篮”。当地一位农场主的妻子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今年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干旱严重,她家农场庄稼枯萎,粮食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今年全球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全球粮食减产风险逐渐上升。加拿大“草原三省”和美国大平原北部地区干旱严重,美国和加拿大农场主估计,干旱导致春小麦收成大幅下降。欧洲和亚洲多国均因强降雨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粮食减产、质量受损。印度东部地区洪灾造成多个地区被洪水淹没。我国河南小麦在洪灾前已获得丰收,但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受损。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认为,当前全球性水旱灾害肆虐,势必给粮食生产造成损失,影响全球粮食增产预期,但不会影响全球粮食供给安全。

目前国际粮价仍然处于高位运行,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除了全球水灾、旱灾等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主要产粮大国农业生产受到劳动力短缺、农资供应不足、周转不畅等诸多因素困扰,粮食生产面临不确定性。二是受疫情影响,全球海运成本大幅上涨,粮食海运费用从原来每吨20美元涨到40美元至60美元。三是美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大量发行货币,全球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助推全球粮价飙升,叠加投机资本疯狂炒作粮价,恶化预期制造行情。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世界各国都采取措施恢复粮食生产,全球粮食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首先,全球粮价在连续上涨12个月后首次回落,6月份全球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下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粮价仍然处于高位。其次,全球粮食库存数量有望增长。预计2021年至2022年,世界谷物库存数量将上调至8.36亿吨,是近4年来全球粮食库存的首次增长,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玉米库存或将大幅增长。全球粮食库存增长,意味着全球粮食供给增加。

夏粮丰收助力粮食安全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世界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多年来,我国一直秉承“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自给率超过100%,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今年我国夏粮生产获得“十八连丰”,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权,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582万吨,比2020年增加296.7万吨,增长2.1%。虽然夏粮仅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0%多,但夏粮的主体农作物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夏粮丰收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近期河南洪涝灾害给当地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损害。据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发布的数据,截至8月3日,河南省农作物受灾1470万亩,成灾970万亩,绝收570万亩。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洪灾对全国粮食供需基本面的影响有限,对全年粮食稳产增产目标的实现影响不大。目前我国夏粮已经丰收到手,秋粮长势总体较好,粮食库存充足,粮食保供稳价基础牢固。

虽然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我国粮食紧平衡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红线”、生态“红灯”等问题仍然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挑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军认为,我国要居安思危,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首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三大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其次,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两大战略,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2年,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可以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今年计划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提高稻谷、小麦品质和大豆油脂含量,提高单产和市场适应度。再次,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政策,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托市收购,给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农资补贴,扩大三大粮食作物两类保险实施范围,扩大农机购置补贴发放范围,这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确保了农民种粮收益,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对主产区和产粮大县财政奖补力度,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

黄汉权认为,在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中国要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5亿吨以上,特别是口粮必须做到绝对安全;保持合理粮食储备规模,确保国家粮食调控有充足的“弹药”;强化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减少中间损耗和餐桌浪费。

增强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

适度进口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在当前国际粮价高位运行、国际航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我国不断扩大大豆、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根据中国海关最新数据,今年1月份至7月份,我国粮食进口量9917.5万吨,去年同期进口7230.2万吨,同比增长37.2%。其中大豆进口量占到粮食进口总量的58%,玉米进口量预计占到进口总量的18%左右。大豆和玉米大量进口有效缓解了饲料供需紧张的矛盾,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供应。

针对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问题,我国坚守粮食安全底线,采取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使得全球粮价疯涨的负面影响在国内降到了最低。目前,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与全球粮价高位运行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疫情防控做得好,农业生产恢复得到保障;国家相继出台了玉米价格调控措施,打击投机炒作行为,挤掉不合理的涨价因素。”黄汉权说。

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叠加,给国际粮食贸易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粮食进口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大宗农产品进口对外依存度和进口集中度较高,进口既没有稳定的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我国必须着眼于长远,树立底线思维,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改变以前进口渠道过于集中和进口品种过于单一的问题。树立全球化视野,培育我国国际化大粮商,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增强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专家表示,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我国将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持续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记者 刘 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