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重磅!长沙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的实施意见》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2022-02-23 22:52:04

重磅!长沙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的实施意见》

湖南日报记者 陈新

近日,长沙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经过未来五年的努力,长沙全面完成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基本具备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条件。通过“提质、降本、增效”等组合拳,实现综合交通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全面服务和保障以“三高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新长沙建设。

一、发展目标

立足大网络、大通道、大枢纽,通过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域交通一体化标杆城市、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智慧交通引领城市、行业治理现代化窗口城市等五张名片,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完成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基本具备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条件。通过“提质、降本、增效”等组合拳,实现综合交通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全面服务和保障以“三高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新长沙建设。

1.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面构建。形成“水路空铁”放射状开放通道,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全面提高,铁路客货枢纽地位有效巩固,湘江航道通达能力不断增强,高快骨干路网加快完善,城乡道路等级及质量全面提升。

2.交通辐射引领功能有效增强。综合交通大通道快速联通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粤港澳四极水平显著增加,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引领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全国“第五极”。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实现先行发展,都市圈轨道交通、高快路网、智慧公交系统基本形成,引领带动“3+5”城市群发展。

3.运输服务功能品质持续优化。货物多式联运加快发展,物流成本持续降低。公交都市创建升级,客运一体化衔接水平有效提升,旅客出行服务品质逐步增强。国际运输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中欧班列、江海联运和国际航空运输发展实现突破。高质量打造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

4.智慧绿色安全发展不断深入。交通领域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运输结构加快调整,绿色出行方式基本形成。交通组织模式更加优化,应对各类重大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行更加安全。

二、重点任务

(一)打好“主打牌”,在放大独特优势上下功夫

1.建设联通世界的航空枢纽。建成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预留四跑道四航站楼的扩展条件,打造航空、高铁、轨道交通、磁浮无缝衔接的门户枢纽,进一步提升黄花机场运营水平,提高吞吐能力和运输效率,设计旅客吞吐能力达6000万人次。拓展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新增、加密黄花机场国内外航班,拓展国际(地区)全货运航线,培育临空经济产业集群。搭建通用航空机场网络,启动湘江新区坪塘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服务工农业生产、飞行培训、应急救援、航空旅游。

2.打造辐射全国的铁路枢纽。建成渝长厦高铁常益长段、基本建成长赣段。推进长沙火车站与高铁城铁多式联运“零换乘”,实现长沙火车站始发高铁功能。推动周边高铁线路引入长沙,启动长九高铁等项目前期研究,推动“米”字型高铁网加快成型,实现铁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以高铁联络线、轨道交通、铁路专用线等为纽带,实现黄花机场、长沙站、长沙西、长沙南、长沙北等客货运枢纽“五核驱动”。丰富班列运输网络、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形成“通道+产业+网络+枢纽”的国际铁路枢纽。

3.深化综合交通协调机制。在建立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交通”协调体制机制,融合发改、资规、交通、住建、机场、铁路等各行业部门规划布局,做好规划同图、建设有序、数据共享,使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立体综合效应。建立国家级+本土化技术支撑单位双核驱动的智库模式,为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智力支持。

(二)聚焦“立体化”,在构建综合网络上下功夫

1.完善内联外畅的高快路网。强化路网有效衔接,围绕“高速”向“高质”转变的目标,加强高速公路网的互联互通。建成宁乡-韶山、江背-干杉等高速公路,研究建设长沙高速公路新外环,更好发挥绕城高速作用,为做大城区,构建都市新格局提供空间;推进既有国家高速扩容,增强国家综合运输通道能力,争取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完善机场、高铁站、车站、港口周边配套道路,构建快捷的城际路网,实现人流、物流的高效集疏。构建广覆盖的城乡道路网,建设全国一流的“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打造与地方特色产业、景区高度融合的旅游资源产业路。

2.打造通江达海的内河港口。推进湘江一级航道建设,一级航道达到74公里,构建起以湘江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航道网,补齐水运发展短板。探索共建虞公港,加强霞凝港区、铜官港区、靖港港区与城陵矶港及虞公港联动,强化与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的联系,打通长沙港与长江入海口航线,打造海江河一体化联运,提升长沙港枢纽功能。优化长沙港各港区布局,将铜官港区、霞凝港区打造成专业化运输核心港区。加强水运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发挥水运比较优势,推动港口多式联运发展,打造区域水运物流金融信息集散中心。

3.构建快捷高效的公交网络。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启动公交都市示范升级版建设,全面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有序推进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力争轨道运营总里程达到270公里。加强常规公交线网优化,加快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落实公交规划,优化全市公交场站布局。加强公交专用道建设,保障公共交通路权优先。

4.建设开放共享的综合交通数据网。以长沙市交通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TOCC)为基础,融合水陆空铁各方资源,建设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依托市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和TOCC,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依法挖掘利用互联网移动出行等社会数据,研究建立综合性、全局性的交通运输大数据分析平台,提高出行大数据应用能力。加大交通运输数据开放共享力度,推动政企数据融合创新,引导行业企事业单位依法开放自有公共信息资源。

(三)提升“辐射力”,在增强区域带动上下功夫

1.提升城市多元交通互联互通。整合各类交通出行方式,优化完善多种运输方式的开行方案,注重有效衔接,为市民、游客提供“随来随走”出行服务。完善接驳设施和停车设施布局,实现不同交通方式集中布局、空间共享、立体换乘。发挥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接驳优势,实现机场、铁路、码头、车站、城市候机楼、园区、景点等场站无缝对接,打造国内一流的交通换乘特色模式。

2.推进长株潭交通一体化。以交通网络支撑一体化,进一步加强长株潭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日”字型高速环线建设,畅通区域交通大循环。强化长株潭港口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研究开通长株潭水上旅游客运。编制长株潭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轨道上的长株潭,探索城际铁路的自主化运营。加强长株潭城际公交建设,发展城际公交线路。推动不同层次枢纽站场协调布局,共建长株潭国家物流枢纽,推动运输服务一体化。着力打通市际断头路和瓶颈路,实施城际快速干道与国省干线公路拓展提质工程、绿心路网示范工程。

3.加快城市群交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首位城市作用,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打造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为骨干的城际综合交通走廊,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中心的辐射湘赣边的环长株潭城市群2小时城际交通网。加密高铁城际列车开行密度,研究利用既有普速铁路开行城际列车,谋划建设长株潭至周边地市城际铁路。完善长株潭都市圈高速公路的对外联络线,推动环长株潭重点国道和重点省道提质扩容,实现长株潭都市圈与周边城市快速直连,推动“3+5”环长株潭、湘赣边城市群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一核两副”能级和竞争力。

(四)着眼“高品质”,在提升整体效能上下功夫

1.提升民生交通服务水平。完善公共交通运营安全和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倡导“出行即服务(MaaS)”新理念,整合各类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依托“我的长沙”城市移动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民生交通服务水平。推进一站式票务服务,逐步打通不同运输方式经营主体联网售票及服务水平,普及应用机场、铁路、道路、水运电子客票,优化跨方式安检流程,推动安检互认。提升客运枢纽综合服务水平,优化旅客运输组织。鼓励培育旅客联程运输经营主体,创新一体化联运产品。

2.提升智慧交通管理水平。充分响应国家新基建政策,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智慧公路、智慧水运、智慧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新型基础设施提质增效的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精简业务办理流程,构建事前审批、事中和事后监管的统一体系。依托市视频资源云平台共享视频数据,支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提升交通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有效服务城市拥堵治理。引导物流园区、港口、铁路、机场、客货运站场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全面推进智慧道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智慧物流、智慧停车等建设,实现智慧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营管理。

3.提升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进一步做好物流货源流向、成本核算、降本增效、收费公路政策研究,争取存量交通资源效益和运输效率最大化。推进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发展,构建高铁和航空货运的联运体系。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鼓励发展集约化配送模式,建立完善集约高效、服务规范、低碳环保的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实现城际干线运输和末端城市配送的有机衔接。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设施设备,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船舶推广应用,推进充(换)电站、充电桩等设施建设。

4.提升平安交通保障水平。完善和落实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完善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制,构建跨行业事故调查分析处置体系,提升行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交通自然灾害和公共灾害应急预案,构建城市应急交通网络和场所,建设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