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打开书籍,走进新视界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2022-03-25 08:58:06

陈梦丹、徐漫丽作品《查令十字街84号》

李辉

春天是读书的好时机,枝头的一茬茬春花随风蹁跹,手中的一卷卷书页也翩翩起舞。或许,你会发现,手里那些好看的书,时常不止书中内容“好看”,书本本身也令人“赏心悦目”。这大概要归功于书籍装帧艺术。

书籍装帧艺术,是对书籍的美术设计,包括封面、书脊、封底等各部分的设计,以及对内文的版式设计、书籍材料设计和印制装订工艺设计。书籍装帧艺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逐步发展。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中国古代的人们用韦和丝将许多简编在一起,称为“策”。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装帧——简策制。纸被发明以后,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书籍装帧结构陆续出现,各有不同、各具特色。新文化运动后,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起步。

时至今日,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已不再单纯满足于视觉感官,而是通过视、触、嗅、听、味“五感”充分调动对书籍的感官体验和阅读体验。近日,在美仑美术馆展出的“百年风华‘君匋’第二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200多件展品展示了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创新与魅力。平装、精装、活页装、线装,甚至极为少见的龙鳞装,丰富的装帧形式、设计元素和色彩,给人带来夺目的视觉体验,进而引发相匹配的心理感受;纸张、棉麻、亚克力、皮革、铜板、树皮等各种书市上难以看到的材料,或温润,或粗糙,或细腻,是读者用肌肤接触书籍最真实的感受,唤起读者更深一步的心理感受;油墨飘香,独特的书卷气息,给予读者对读书的嗅觉记忆;翻动不同厚度、不同类型纸张所发出来的沙沙声或清脆的响声带来的听觉感受,和通过质地、形象上等诸多方面的模仿而达到味觉上的通感,也大大丰富了阅读感受。

丰子恺认为,书籍的装帧,不仅求其形式美观而已,又要求能够表达书籍的内容意义,是内容意义的象征。书籍装帧要“仿佛是书的序文”,“又仿佛是歌剧的序曲,听了序曲,便知道歌剧内容的大要”。翻开陈梦丹、徐漫丽合作设计经典书信体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原文书信的局部图片制成的封面,点缀着艳红的封信蜡,方正的宋体书名铭刻于铭牌之上,一如“查令十字街84号”的门牌。这多重元素的叠加,营造出与该书匹配的氛围,令读者还没来得及读书,就能真实触摸到故事中两位主角的信件往来。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奠基人之一钱君匋曾说,“书籍装帧可从侧面体现书的意境,道是无关却有关,拨动读者想象之弦,使之余音袅袅”。由湖南师大美院ink工作室创作的《符号长沙2020》,由内而外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星城气息,厚重的历史与轻快的现实交融质变,迸发出全新的体验。醒目的文字、夸张的图形经过本土视觉语言的设计与编排,留下城市的印记,让观者身临其境一品那独特的“长沙味”。获评2020年度“最美的书”的《沂蒙田野实践》,内容由李艾霞在沂蒙所做教学实践而来,由9名大学生及沂蒙地区22位孩子共同参与完成。那“耳朵书、蝴蝶书”及布满轮廓线与盲文的大海报,每一个图形、每一个画面皆出自这些孩子之手,那满溢于书中的童真与童趣吸引、打动着人们。

书籍装帧艺术也越来越不拘泥于常规的局限,打破书籍装帧与艺术的边界,推进跨界实验,尝试更多的可能。在展览的“音乐之书”展区,18首悠扬、婉转、沁人心扉的歌曲伴随着40件充满灵性的书籍装帧艺术作品呈上一个全新的视听盛宴。闪现的书页、跳动的音符、一帧帧的影像,这些作品将音乐艺术的内容与视觉艺术的形式集合,拓宽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在视觉与听觉之间碰撞新的火花,为书籍装帧艺术寻求多种可能。

书籍装帧艺术之外,艺术家们以书籍为载体,将书籍的内容与形式、工艺与材料等元素转化为创作语言,展开思考。青年艺术家李雨祗通过作品《nothinghere》木刻版画艺术记录时间的变化。一张木刻原板,一本247张木刻版画组成的20厘米厚的艺术家书,构成了一个缓慢移动的空间局部,在这个空间中无形的“时间”变成了有形的线条,不断叠加厚度的木刻版画俨然一部饱含时间变化与积淀的书籍,厚重的体积与肃穆的黑色,犹如纪念碑一般纪念或记录着。

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书籍装帧艺术在满足图书阅读的功用需求下,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功能、内容及形式多元并重,反映一个时代精神与人文美学。也许有一天,书籍装帧艺术可能成为历史,可能融合、演变成电子书籍设计、信息设计或产品设计等诸多形式,但是书籍装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里仍显现着它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时代风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