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正文

如何乘冬奥之势做大做强后奥运经济 河北这样说

来源:河北经济网2022-04-06 09:34:49

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圆满落幕,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更是新的历史机遇。如何乘冬奥之势做大做强后奥运经济,是需要回答好且必须回答好的重要课题。

谋定而后动,关键在谋。事实上,对河北来说,做好后奥运经济这篇大文章,从冬奥会筹办之初就早有谋划,而今,正从更明确的发展方向、更具体的实施举措起笔破题,写就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崭新篇章。

场馆综合利用 四季持续运营

雪国崇礼,山势绵绵。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靠山静卧,赛道沿山体飘摇直下,尽显东方神韵。如此专业、一流的奥运场馆,如何做到赛后充分利用?对于公众而言,又有哪些新的打开方式?

“服务专业赛事及运动员依旧是‘雪如意’赛后利用的首要方向。”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说,冬奥会后,“雪如意”可继续举办世界高水平跳台滑雪比赛,国家队及其他省市队伍也可以在此训练。

此外,“雪如意”将采用多种方式开展赛后运营。雪季时,针对跳台滑雪爱好者,举办跳台滑雪展示、培训与体验、雪上足球、户外冰球等冰雪娱乐项目。非雪季时,开发攀岩、滑索、滑草等娱乐项目,满足群众多样健身需求。

与此同时,冬奥会后,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可以打造面向“初学者”“青少年”群体的培训和体验项目;云顶滑雪公园将恢复大众滑雪和旅游度假功能,同时保留冬奥赛道,使其仍具备举办世界级赛事的能力。

至于场馆内建设的大量临时设施,在冬奥会结束后也自有妙用。以打蜡房为例,就有望改造成青年旅社。

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个场馆的运营,而是要融入地区发展,从整体去谋划和推动。接下来,张家口将制定冬奥场馆多元化利用方案,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论坛经济、研学经济,实现冬奥场馆平赛结合、四季运营、综合利用。

冰雪运动升温 冰雪产业做强

冬奥会点燃了火热的冰雪激情。经过多年持续推动,从塞外坝上到冀南平原,从太行山区到渤海之滨,冰雪运动在燕赵大地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参与冰雪运动群众超3000万人。

冰雪运动热,冰雪产业兴。

“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店里的销售渐渐火爆起来。”在张家口市开了8年雪具店的姚宇哲看来,当前,冰雪装备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且人们对雪具的选择越来越趋向国产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张家口参与冰雪运动人次突破500万,滑雪游客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滑雪服、滑雪板、滑雪鞋、滑冰鞋、滑冰服等个人轻装备,以及造雪机、压雪车、浇冰车、索道等重型装备正加速实现“本地造”。

据了解,当前,张家口(国家级)冰雪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崇礼(国家级)冰雪旅游度假区建设进展顺利,冰雪装备制造、训练基地、冰雪旅游等项目加速发展,全市累计引进冰雪产业项目109项,总投资556亿元,已投产运营51项,一批冰雪设备和穿戴产品入市交易。

从全省角度来看,近年来,河北省着力打造冰雪产业强省,构建以冰雪体育运动、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冰雪旅游、冰雪人才培训、冰雪文化为核心的冰雪全产业链。《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冰雪产业(含滑雪场四季经营)总规模达1500亿元,成为河北省特色优势产业。

有专家建议,后奥运时代,推动冰雪产业做大做强,河北省应针对大众冰雪运动急需的装备开展研发,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完善、提升冰雪产业创新平台能级,攻克制约冰雪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使创新平台成为冰雪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产业结构优化 绿色转型升级

在位于张家口市桥东区的创坝加氢站,短短10分钟左右,一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加满氢气后便重返公交线路上。

相较传统化石能源车辆,这一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每行驶100公里,二氧化碳减排70公斤,相当于14棵普通树木一年的吸收量。

“减排”二字道出了关键,也充分展示了张家口这座曾经的传统老工业城市,正以风、光为源头,对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的坚定探索。

如今的张家口,依靠由可再生能源转换而来的绿色电能,点亮了一众冬奥场馆,照亮了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夜空;为高耗能大数据企业提供充足电力保障;转换成热能,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正在持续优化,“氢能张家口”“中国数坝”成为发展新名片。

据了解,自2015年获批设立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以来,张家口就肩负起保障绿色冬奥和为全国先行探索绿色发展道路的双重使命。多年来,该市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强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取得国内外诸多“第一”。

截至目前,该市已完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2347万千瓦,并网数2332万千瓦,成为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安排,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将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主线,通过能源管理体制机制有立有破、绿色能源开发利用互联互通、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共享共融,打造引领能源转型变革、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典范。(信贺宁 张晨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