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学 > 正文

家长的提醒让高三生有点烦,如何成“神助攻”↘

来源:冰城 + 客户端2023-10-05 10:55:57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高三生活,孩子们基本适应了高三的节奏,绝大多数孩子已经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为高考、为自己的未来好好拼搏。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肯定、支持,是来自家长的助推力量。可有学生反映,家长不停地提醒、多次的提示,让他们“有点”烦。记者邀请省实验中学心理教师为家长解惑,高三家长该怎么做。

解读教师:李俊丽,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市科研带头人,市兼职教研员,省心理学会理事。


(资料图片)

为什么家长反复提醒难起预期作用

已经经历了11年的学习历程,还有不到一年的时光为自己的大学梦去拼,孩子们是真的想要努力争取考到更好的大学。只是有的孩子可能受到以往学习习惯的影响,行为不能马上跟上自己的态度,在学习中的表现还未能达到家长认可的程度,也可能会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这时候家长就会比较着急,有时就会多说几句。家长应该知道,每个人的行为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反复提醒是很难起到预期作用的。

1.高三孩子的逆反心理依然很强

虽然自己也想好,但是如果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孩子可能当时会习惯性地反对,过后才会反思,家长都是为了自己好,不应该对着干。可是下一次,他还是会反对,因为在那样一种情境下,孩子更多受到了情绪的控制,而不是理智控制。所以,在“要我学”和“我要学”之间,家长一定更希望孩子们“我要学”,那就允许孩子慢慢去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让孩子的内驱力发挥作用吧!

2.说得过多容易引发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加强和作用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家长有没有一句话反反复复地说,一个情况不停地强调的时候?显然,当你说第一次的时候,孩子会认可,也愿意接受,但是当你以为孩子没记住,没走心而不停强调的时候,已经引起了孩子的不耐烦,你的话一出口就开始起反作用了。

3.分情况恰到好处地说才会起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那此刻他们正踌躇满志,一心向学,真的不需要说。如果你的孩子学习在中游,他们此刻也会按部就班,对进步充满希望,这时候可以说支持的话、鼓励的话。如果你的孩子之前成绩落后,他们此刻特别希望改进,但是自信心不足,他们特别怕被泼冷水,特别怕再被增加压力,这样的时候,他们但凡行为有一点改进、成绩有一点进步,都需要得到认可和支持,家长及时的鼓励和赞扬是他们坚持下去的重要支撑力量。

高三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什么

高三了,家长们都很着急,这可以理解,也很正常。作为家长,谁会不为自己子女的未来操心呢?不能多说话,我们又总想为孩子做点事,那可以做什么呢?

1.做聆听者

孩子在高三的压力下,情绪是需要表达出来的。他们需要亲近的人安安静静地听他们说,大多时候他们并不需要回复,也不一定需要别人出主意,有人听就好。繁体的汉字“聽”,有耳、十目、一心,所以,家长们在听的时候,用耳朵仔细听,用眼睛认真看,一心一意听,虽然没有回应,但是孩子的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消失。

2.做协助者

学习是孩子的事,但家长可以帮力所能及的忙。例如,帮孩子打印错题,粘贴错题本,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节省很多时间。又如,帮孩子查询高校和专业信息,这样高考结束后可以让孩子省去大海捞针的时间,直奔主题。再如,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为孩子增加营养,保证孩子身体健康。

3.做美言者

家长的唠叨孩子不喜欢,但是,人都是希望得到鼓励的,人都是爱听好话的,孩子更是如此。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改变,一点小小的改变对孩子来说也并非易事,家长抓住小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会感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了,会更加努力。

高三孩子奋力拼搏很辛苦,家长小心翼翼满怀期待也不容易。孩子在努力进步,作为家长,我们也需要学习和改进。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加油,并肩奋斗,顺利度过虽然辛苦但是无论如何努力都值得的高三。(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巍)

关键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