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女性 > 正文

四川:老年医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妇女报客户端2023-09-25 19:23:25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任然 发自四川成都 9月25日,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上,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董碧蓉介绍了近几年在老年医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上的成效,以及为了加速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的具体举措。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手术台和生产线的桥梁纽带。”董碧蓉介绍,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国家第三批认定的中心,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坚持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致力于建设全国老年医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高地。经过8年建设,中心在老年医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制定国内外指南、共识、疾病防控策略建议334项,重要技术规范和标准33项,转化软件著作权、专利161项。

一直以来,预防老年人由于增龄、疾病等导致身体功能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的“失能”,是亟需解决的临床需求。董碧蓉介绍,中心聚焦该需求,首创了适合中国老人的失能早期预警模型,创新建立了老年失能预防模式病房,将老年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4天、失能率下降40%;并在失能长期照护领域率先推出了中国的评估标准、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和质控体系,该体系已成功应用于四川省的长期照护保险项目,降低了失能人员家庭负担44.31%,国家医疗保障局已在全国49个城市试点。

针对老年用药和慢病管理,中心开展医研融合和医工结合,推动3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其中肝癌靶向治疗药物-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打破了国外对肝癌靶向治疗药物的长期垄断局面,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低,为广大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中心加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在临床研究上的应用,助力老年慢病全周期的科学、有效管理,成功研发了康复辅助机器人、智能可穿戴监测设备等,已经实现量产。

中心还基于自研的医学科研一站式服务平台,聚合病种、样本、队列三大数据库,支撑临床诊疗、健康管理及疾病研究。为深入研究特定的老年疾病及其发病机制,提高疾病靶点和药物筛选的效率,提升老年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建设了8个老年疾病数据库,与200余家协同网络单位开展了多中心协同创新研究。

据悉,今年6月,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万亿级产业之一。

“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推力。”董碧蓉介绍,为了加速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中心将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临床研究成果对接转化。将通过承担国家省级科技研发计划,设立开放研究孵化项目,建立医研企协同共建研究室,开展与“信息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融合技术攻关。并突出“三个服务”——服务国家战略,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针对国家所需所急开展研究;服务临床需求,瞄准临床的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攻关卡脖子技术,推进原始创新。

关键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