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国家医保谈判现场的“灵魂砍价”引发广泛关注。例如,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通过“灵魂砍价”从70万元降价到3.3万元。降幅如此之大,定价底气何来?除现场的谈判专家外,“灵魂砍价国家队”还有哪些角色?
近日,在总台融媒体特别节目《两会你我他》中,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对话北京大学教授刘国恩。此前,刘国恩曾连续两年担任国家医保目录调整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组长。
“谈判底价”如何形成?
在“灵魂砍价”的医保谈判桌上,有一个关乎成败的信封,谈判开始时才会打开,上面写着这场谈判的底价。
当“药企报价”不超过“信封里的底价”时,谈判才能成功。至于信封里的价格是多少,刘国恩说,他自己也不知道。
原来,在“医保谈判底价”的背后,有三个专家组:
临床医生组成的专家组对药物进行评价、打分,提供基础参考信息;药物经济学测算专家组根据药品给病人带来的获益,提出测算价格;医保基金测算专家组根据药品如纳入对医保基金影响,提出建议价格。最终综合测算价格和建议价格,才能确定信封里的底价。
70万元→3.3万元,底气在哪儿?
去年,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从70万元降价到3.3万元。负责谈判的张劲妮回忆,当时自己有压力、有信心,也有些激动。“我曾接待过SMA患者家庭,听到药的价格时非常震惊。孩子眼中的渴望和家长的无助对我触动非常大,所以我非常希望这个药品能谈成。”
降幅如此之大,定价底气何来?作为药物经济学专家的刘国恩解释说,“这款药2016年就在美国上市了,发达国家已经卖了近5年,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市场的回报。因此,企业才有可能在中等发达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降价。从这个意义上讲,也体现了全球的合作和相互支持。”
“灵魂砍价”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用的药能被纳入医保,而医保基金的盘子总量有限。该如何权衡?
刘国恩介绍,“灵魂砍价”未来还是以常见病、慢性病为重点,这也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长期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慢性病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就会节约大量医疗费用,从而更好地帮扶和支持罕见病患者,“是一种高度相关,互补的关系。”
网友关心
药卖得便宜,会不会影响未来其他药品的研发?大量谈判会影响创新药的发展吗?
刘国恩:其实并不矛盾。完全的创新药,价格还是具有竞争力的。对于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有了仿制药的,或者市场上已经有相当收益的药品,即使医保部门不采取大幅降价的动作,市场竞争本身客观上也会对它们形成压力。把握得好,这就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有病友反映,现在有一些药虽然进了医保,但医院买不了,只能去药店买。是不是有些药纳入医保以后,反而不好买了?
刘国恩:国家也注意到相关的问题。过去几年,国家医保局推出了“双通道”——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可以在社会药店获取,也能报销,不会影响医院药占比等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国家谈判纳入目录的药品,一般都比较新,上市时间较短,市场铺开需要一定的时间。下一步,还是要加强医疗机构与医保政策的联动,同时调整医院管理方面的一些行政规定,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