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军哥说新闻丨西北的雨水多了,绿洲却会消失?

来源:华声在线2023-09-23 10:59:57


(相关资料图)

这个夏天,西北的暴雨成灾给我们印象深刻也造成了新的困惑。尤其是我这种童年在西北黄土高原上长大的孩子,因为这不是我记忆中的缺水干旱黄沙漫天飞的第二故乡了。其实大家的感觉没错,西北正在暖湿化。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会觉得,西北缺水干旱,这不是好事吗?所谓术业有专攻,专家的看法却是恰恰相反,他们很忧虑。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新疆当地的生态专家说,他最担心“绿洲的消失”。因为暖湿化带来的重要结果是湖泊面积的扩大、河川径流来水增多,而山区来水是绿洲灌溉农业的生命之源,但在增加的水资源中,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水占比是重要的补给来源。那么,下一步,随着升温加剧,当身为固态水库的冰川不可逆地消失之后,绿洲的水从哪儿来?

答案是降水,这也是暖湿化的另一个弊端:降水更多以暴雨形式落下来,但西北功能脆弱的土地更需要小雨和中雨,得慢慢来,缓缓地滋润。这意味着,降水的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年际波动更大,由此带来的后果在今年已经初露端倪:甘肃河西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这是西北地区长期水危机在当下的一个显影。

对西北而言,水是制约地方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与水相关的一切问题都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

前述专家之所以恐慌于“绿洲的消失”,还有一重隐忧来自地方政府在短、长期发展之间的博弈。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调查中发现,“扩绿”仍是西北基层政府普遍的一种政绩观,而随着绿洲的扩大,建更多居民区和工厂、吸纳更多人口自然成为下一步的选择,但这些都需要更大量的水,而50年之后,西北还有这么多水吗?这就需要用一种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对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以前谈论锁边工程,是要锁沙漠的边,现在还要锁绿洲的边。”所谓“以水定绿”,不仅要立足当下,还要评估好未来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量水而行,宜绿则绿、宜荒则荒。

就像温水煮青蛙,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时间尺度的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监测以确认变化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没有多部门协同以制定长期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没有在经历过极端天气后立刻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调整相关规划、建设和标准,没有足够的宣教以尽可能提高每个人的防灾减灾意识,暖湿化之下,脆弱的西北可能会面临更加“脆弱”的风险。

(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记者 王珏)

关键词:

最近更新